第01版:一版

东海前哨,唱响守岛卫国情

——弘扬传承“庙子湖精神” 纪事(上)

□舟山日报记者 葛高蓉 王 菲 通讯员 颜 成 沈兵武

东极镇庙子湖岛,“镶嵌”在东海深处,距公海仅26海里,是我国海上“东大门”。

这座小岛面积仅2.57平方公里,但在东部战区陆军某旅海防连“守岛人”们心中,它却和960万平方公里一样大。

风雨60余载,来自五湖四海的一代代海防官兵,将守卫的这座小岛当作“第二故乡”,用青春和热血筑起一道海上长城。

从乱石滩到建筑拔地,从荒芜岛到满目葱郁,这片土地,洒下过开荒奋斗的汗水,见证过扎根海岛的豪情。

东海前哨,唱响守岛卫国情。一曲《战士第二故乡》,让“庙子湖精神”远扬四方。

一条路——

镌刻不变初心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啊!自从那天上了岛,我们就把你爱心上……”夜幕低垂,葫芦丝、吉他奏出悠扬曲调,《战士第二故乡》在营院里唱响。这是每一名官兵上岛后,要学的第一首歌。

1958年,词作者张焕成戍守东极,面对眼前的艰苦环境,只上过3个月学堂的他,今天想一个字,明天想一个词,整整3年才完成作词。

2012年,70多岁的张焕成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记忆中的营区早已换了模样:茅草屋、坑道房,变成一座座漂亮的花园式营房。“从来不长一棵树”的荒地,也已褪去贫瘠的外壳,变得葱葱郁郁。触景生情,泪珠,从他沧桑的脸庞悄然滑落。

“老兵当时说的是方言,几乎听不懂。但看着他红了的眼眶,颤抖的双手,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那种激动之情。当时,我们的双眼也不由得湿润了。”时隔十年,张焕成老人重回庙子湖岛的感人场景,海防连一级上士邝金杰依然记忆犹新。

在庙子湖岛,每一个新兵,都要从“饮水思源井”打一盆水洗脸,寓意为洗净尘埃、洗净牵挂、洗净心灵。随后,要走这样一条“时光隧道”:从老海岛精神传承馆出发,途经五代哨所、自力更生小道、坑道房、窑洞房……

营区边的菜地上,玉米苗随风摇曳。一旁竖立的木牌,记录着“巴掌地、鞋底田、挡风墙”的动人故事。

“从前岛上物资匮乏,战士们拔掉茅草,硬是在乱石堆的空隙处,开垦出一块块菜地。”连队指导员汪祺介绍,为防蔬菜被风刮走,官兵们还花了一年时间,搬来20多万块石头,垒起了总长3000余米的挡风墙。

一条路,镌刻不变初心。其中的每一块石、每一棵树,都是历史的见证。

相隔六十多年的新老“守岛人”,以这种别样的方式“相见”。拓土开荒、坚守小岛的拼搏与奉献,在这里交织、升华。

一幅图——

凝聚精神力量

庙子湖岛最高处,一幢灰绿色的建筑巍然耸立。院子前的空地上,一块块鹅卵石,拼出一幅中国地图。“红星代表首都,两个红点分别是舟山本岛和庙子湖岛。”汪祺动容地说,这是老前辈们用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拼出来的。

这五年来,雷达观察所所长唐朋,几乎每天都在这里值守。与他相伴的,除了观察队的战友,只有远处的天空和蓝海。

“有一次岛上刮起了10级大风,哨所雷达天线的抗风等级只有9级,必须得有人上去把天线卸下来。”唐朋回忆,当时通往楼顶铁架子被风吹得摇摇欲坠。他亲眼看着“师傅”孔润辉一头扎进暴风雨,艰难爬上“天梯”,成功卸下天线。“那一刻的他,就像一位英雄。”

唐朋和孔润辉朝夕相处的时间只有不到2年。“但这2年,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唐朋由衷感慨。

守岛十余年的老兵,毫无保留地将自学的雷达构造原理、基本维修方法等,传授给新兵。与这些一同传递的,还有与风雨搏斗的意志,与孤寂作伴的勇气,和“祖国为重、海岛为家、艰苦为荣、奉献为本”的“庙子湖精神”。

下转第2版▶

2022-05-27 ——弘扬传承“庙子湖精神” 纪事(上)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234377.html 1 3 东海前哨,唱响守岛卫国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