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门是个风水宝地,历来为皇家看重。且不说沈国公的传奇,引出了沈清的故事。不可否认,在沈家门的建港史上,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使团奉使高丽图经祭海,奠定了沈家门的海港地位。从此,沈家门由海埠变为军港,最后发展成为名闻世界的东方渔都。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在沈家门留下了重墨浓彩的宋韵印迹。
公元1122年,即宣和四年,北宋将亡,距金灭国,尚存五年。是年三月,宋徽宗赵佶向高丽王递送国信,诏遣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充任正副使组团前往。时,徐兢为使团成员,充任提辖人船礼物官,执掌《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日志。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与筹划,于第二年五月,率八艘官船从明州(宁波)招宝山出发,经沈家门祭海去高丽。八月回国,提辖官徐兢将航海日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呈送皇上,龙颜大悦,擢升官职。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的“沈家门”一节,这样写道:
“沈家门。二十五日丁丑,辰刻,四山雾合,西风作。张风委地,曲折随风之势,其行甚迟,舟人谓之拒风。巳刻,雾散,出浮稀头、白峰、窄额门、石师颜,而后至沈家门,抛泊其门。山与蛟门相类,而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尚属昌国县。其上,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申刻,风雨晦冥,雷电雨雹欻至,移时乃止。是夜,就山张幕,扫地而祭,舟人谓之祠沙,实岳渎主治之神,而配食之位甚多。每舟各刻木为小舟,载佛经、粮糗,书所载人名氏,纳于其中,而投诸海,盖禳厌之术一端耳。”
晋唐以来,舟山乃为海上丝路的必经之地。凡从宁波出海去韩国、日本的,有三条路线,其中两条不经过沈家门:一条是北上海路,在舟山境内的,主要是金塘、岑港、岱山,至嵊泗海礁放洋;一条是南下海路,在舟山境内的,主要是六横、朱家尖,至乌沙门或韭山放洋。但这次宣和使团不一样,为了不辱皇命,要到沈家门“祠沙祭海”,主治岳渎之神,要上普陀山“请祷作礼”,拜谒观音,走的是一条沈家门路线,即中向海路,在舟山境内的,主要是沈家门、梅岑(普陀山)、海驴礁(徐兢《图经》称“海驴礁状如伏驴”,后人取“伏驴”谐音,叫葫芦岛),然后北上蓬莱山(岱山)、半洋礁(嵊泗),至海礁放洋。自从这条海路的开通,沈家门、普陀山热闹起来,成了后来的海上热线,一直延续到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比如明景泰四年(1453),以日本允彭为正使的遣明使船九艘,载千余人,走的正是北宋宣和使团的航线。在其《允彭入唐记》中写道:使船一到普陀山,泊莲花洋几日,诣观音修忏摩法。沈家门水寨即派彩船百余艘进行绕船迎接,送龙眼、荔枝、苋菜、笋干等,并赠水一船,赠酒一樽。同至沈家门后,又有守备官兵乘画舫五十余艘,吹角打鼓击船,隆重的举行欢迎仪式,随后由巡检司作向导,护送去甬。请看,在550多年前的大明军港沈家门,此间又作海上丝路的中转港,是多么热闹,多么壮观!同时也值得指出的是,北宋皇家使团祭海沈家门所开辟的海路和所带来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多么巨大!
事实上,解读《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祭海,不同于现代祭龙,非常简单:在夜幕降临的时候,靠近山边,搭起蓬帐,清理场地,摆上许多供品,举行祭海仪式。船员说,这就是祠沙,实际上是敬奉岳渎之神。祭祀之后,每艘官船都将佛经、干粮及所乘人员的姓名藏到事先刻好的一只小木舟中,各自投于海上放洋。这种除殃驱灾祈祷平安的方式,自古称之为巫术。
何谓“祠沙”,说法不一,无从考证。笔者的理解是,祠,即祭祀;沙,即沙滩与沙场的综合简称。沙滩即海滩,水的意思,喻大海;沙场即旷野(包括山川),土的意思,喻大地。总的来说,沙字含义代表水与土的大海与大地,而沙滩与沙场常有孤魂野鬼游荡,大海与大地总为天公神灵主宰,祠沙就是驱除沙滩与沙场之鬼,敬奉大海与大地之神。
何谓“岳渎”,这好解释了。自古称岳有五:谓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称渎有四: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祭祀岳渎、起自商周,泰山封禅,始于祖龙,自秦始皇之后,历代帝王时有封禅。故主治岳渎,渐从朝廷延伸到地方,逐步演变成祭祀山水神灵,保佑人间福祉的一种仪式,盖与祠沙义同。
再看“就山张幕”,就山即就近山地,并非山上。八艘官船停靠在今称宫下的汰生横头,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至元大德年间(1298~1305年),开埠的“沈家门渡”也正好设此,元人从这个地方上去,造了座圣母庙(即妈祖庙,明改天妃宫,清改天后宫,抗战时期被日军毁),以作祭海场所。由于当时的沈家门还是个仅数十家以大姓名之的小渔村,依山丛居,傍海牧渔,尚无小宫小庙可作祭事。北宋宣和使团经过深入调查,决定选中这块具有皇象之气的风水宝地,凭借得天独厚的优良港口,率领三级官吏,具朝服择地而祭,沈家门因此扬名,开始发迹,遂成海上丝路的中转港。
所以,这次祭海,非同小可,形式虽简,意义重大。特别是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闻世900年来,对沈家门来说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情。历史雄辨地证明,自沈家门有史以来正是因为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了沈家门的祠沙祭海,从此开启了沈家门的祭事活动;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了沈家门的姓氏地名,从此开启了沈家门的四海港声;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了沈家门的地理优势,从此开启了沈家门的天府之滨;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了沈家门的海上丝路,从此开启了沈家门的发展历程而炳彪千秋,从此留下了沈家门这座东方渔都的宋韵印迹,永垂史册。
□陈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