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璐瑶 通讯员 李灵敏)近日,由区文广旅体局打造的全省首个渔民画数字化版权交易平台——“浙里好玩”普陀品牌馆(“普陀数字渔民画”特色应用)在浙里办App上线试运行,为我区非遗产品知识产权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浙里好玩”普陀品牌馆涵盖了渔民画活动、定制渔民画、渔民画元素解码、名家教你画、渔民画文创部落等多个模块,不仅可了解普陀渔民画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还能进行渔民画创作发布、版权交易、线上定制等。
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目前拥有4个渔民画传承教学基地,渔民画作者近1000人,其中专业画家超50人。依托该平台,渔民画创作者可以上传画作,同时提交相关作品信息,如创作内容、作品寓意、创作故事、创作视频、创作者个人信息、版权信息等。平台中的渔民画云展播这一模块,还会通过精美图文展示模版专题、虚拟现实云展播等方式,将作者上传的渔民画作品,以更有趣味性的方式展现出来,用户可对画作进行点赞、收藏等操作。
“我们还通过该平台,对渔民画版权申请进行了更高效的流程再造,有效提高渔民画交易便捷度。”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渔民画创作者在平台中发布作品后,将直接获得一张包含作品上线时间及关键信息的“出生证”,利用该证明可快速申请作品版权,用户在平台内购买作品后,也将立即获取版权授权证明。
“用户还可以通过定制渔民画这个模块向渔民画创作者下单,双方可以在线上确定画作的大小尺寸、内容风格、交付时间、作品价格等。作品完成后,可通过寄送或当面交易等方式将作品送至用户手中。交易完成后,用户还可在线提交评价,完成定制需求的交易闭环。”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目前,该平台已入驻32位渔民画原创作者,上传241幅渔民画原创作品,其中已申请版权作品23个。同时,拍摄上传了12个渔民画创作教学视频,打造了23个渔民画衍生文创产品。今后,区文广旅体局将依托该平台,积极探索“数字化+非遗保护”发展模式,进一步培育渔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推动渔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