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

厚植人才沃土 集聚发展动能

——我区奋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综述

□记者 郭杰 通讯员 朱文宇

截至2021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超8万人。累计引进“高精尖”人才72人,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11507人;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3家,博士后工作站3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企业数均翻两番……回望过去5年,我区人才工作硕果累累。

这些成绩的取得,伴随着全区人才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人才集聚效应的日益突出、人才发展机制的不断创新,凸显了全区上下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鲜明态度。

优化政策

打好人才招引“基础桩”

近年来,我区着力打造培养、引进、激励、服务等人才发展全链条,针对不同行业领域人才、科创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创新人才认定、研发补助、创业项目扶持机制,并制订多项招才引智政策。

2020年6月,我区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招才引智工作的意见》,推出历年来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新政16条。新政围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育、优秀青年人才集聚、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人才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涉及人才分类、住房保障、柔性引才、高校毕业生招引等多项具体措施。

2021年10月,针对航运业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等问题,我区发布《关于加快促进全区航运人才集聚的实施意见》,通过制订购房补贴、安家补贴、政府奖励等11条补助扶持政策,加码升级航运人才引育工作,推动航运产业进一步发展。

此外,我区还针对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海岛教师、普陀籍在外人才、“银龄”人才等群体推出多项专属优惠扶持政策,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广搭平台

增强人才汇聚“磁吸力”

人才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我区聚力人才发展平台建设,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召开高层次技术论坛等,将之打造为人才交流、技术研讨、企业研发、资源互补的重要窗口。

搭建企业创新平台。通过政策宣传、实地指导、跟进服务等方式,引导企业发挥在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上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依托产业优势和重点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策完善,积极申报建设等各类创新平台。目前,全区已拥有省级高企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平台39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46家,进一步增强人才聚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搭建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加大招院引所力度,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研究院所的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以项目促合作,以合作建平台,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在相关部门积极牵线搭桥,腾宇航天与上海航天八院、上海交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成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舟山同博海洋电子信息研究院,探索打造海洋数字经济发展“最强大脑”。加强“水产品综合体”产业平台建设,去年以来,已累计组织浙大海院、浙海大等技术研发机构达成校企项目技术合作8项,通过“线上线下带货”帮助企业拉动销售2000余万元。去年9月,依托锐赛药效评估中心,联合全区生命健康产业联合会优势资源,建成普陀区生命健康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打通技术攻关通道,推动技术、成果、人才等资源要素共享。

搭建双创园区发展平台。2018年开始,通过盘活闲置厂房、楼宇等资源,统筹谋划,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布局普陀湾众创码头、大健康产业园、海洋生态创新谷、国际健康产业中心等一系列平台建设。对入园企业从基础设施、人才政策、投资支持、贷款支持等方面进行优惠和扶持。去年8月,普陀湾(上海)众创码头在上海正式开园启用。园区以平台建设和公共服务为载体,以上海的优势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普陀比较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和人才引育端口前移,创建集产业政策展示、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商引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孵化在上海、发展在普陀”的创业生态。

创优环境

营造人才发展“生态圈”

在普陀创业发展,住房、子女教育问题如何落实解决?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能否得到资金、场地支持?对于在普人才普遍关心关切的问题,近年来,我区积极谋划,协调各相关单位,通过共享人才公寓、人才书吧、人才联谊交流会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升级,不断满足人才衣食住行个性化需求,拓展发展空间。

2022-03-08 ——我区奋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综述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209880.html 1 3 厚植人才沃土 集聚发展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