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程星星 通讯员唐伟)“调解各类家庭矛盾纠纷,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位于沈家门东海东路“568海岸线”5楼的“沈妈妈新街法治工作室”,是沈家门居民的“温馨港湾。工作室有一批沟通能力强、影响力大、接地气的妇女聚集一起,服务群众。
工作室每周一、三、五下午有法律志愿团队专家坐堂,周二、周四有社工接待居民,为有需求的居民做好法律咨询、法律求助和调解服务,成为沈家门街道一项为民服务品牌项目。这是我区不断加大财力保障、助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东海渔嫂”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2019年起,我区投入约500万元,依托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东海渔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和枢纽站,落实场地1000平米,入驻“东海渔嫂”社会组织15家,组织渔嫂在中心参与活动上万人次。
出台东海渔嫂参与社会治理方案和计划,明确路线图、作战表、任务书,精准实施、分步推进。投入60万元,深化东海渔嫂成长课堂三年行动,突出抓好“东海渔嫂”女性社会组织带头人、“东海渔嫂”骨干等群体的教育引领、“东海渔嫂”十大员业务培育。2020年起,我区还每年投入45万元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东海渔嫂”示范组织、人物和亮点进行表彰和宣传,不断增强“东海渔嫂”影响力和辐射面、带动力,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结合数字化改革,区财政局去年安排80万元公益创投基金,支持“东海渔嫂”社会组织丰富数字化场景、参与数字化治理,推动治理主体和方式多元转变;投入23万元,将“东海渔嫂”社会组织融入“幸福普陀云家应用场景”,构建“一库三闭环” 数字化家庭智治体系,以“东海渔嫂”共建共促家庭自治共治。打造一批集作用发挥、示范引领为一体的线上线下东海渔嫂风采展示站,讲好“东海渔嫂”故事。
近年来,“东海渔嫂”品牌从雏形到不断壮大,从蝶变到品质升华,目前已成为具有普陀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基层社会治理金名片。截至目前,全区已组建“东海渔嫂”十大员队伍146支共2000余人,为维护社会稳定、助力平安普陀建设、服务新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接下来,我区将不断壮大“东海渔嫂”社会组织,提升队伍能力素质,建立完善各项工作保障和激励机制,强化渔嫂志愿服务保障,为建设现代化新普陀贡献半边天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