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梦倩 通讯员 殷思丹)体验活字印刷、制作传统米酒、品尝农家菜肴……春节假日期间,展茅路下徐好不热闹,曾经乏人问津的山间村落,如今成为游客盈门的打卡热点。从单一的农耕,到丰富的业态,一切的转变得益于路下徐不断探索的“一地四金”模式,即土地流转得租金、入园就业得薪金、家庭经营得现金、股份分红得股金。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积极构建群岛共兴、城乡共富新格局,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带动乡村资源整合,撬动产业发展活力,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初期部分村民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获得了土地流转租费和青苗补偿费,后来有的村民成了公司员工,就有了新的收入来源。”展茅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辉说,近年来,公司引导和鼓励村民以及有意向的企业进行新业态打造,已陆续收储了黄杨尖村30套农房,其中20余家业态已投入运营。
“收储翻新这些农房后,交由第三方经营,根据业态和入驻时间不同,给予经营户不同的政策优惠,所有引进的业态由公司统一管理,实行保底经营、按营业额分成的联营模式。”刘辉说,对于选择自主经营的村民,会给予一定的补助。
闲置农房的统一收储和改造,也助推了农特产品的统一营销。据了解,去年,全市首家乡村振兴产业党建联盟在展茅街道成立,涵盖了9家党组织,吸纳53家成员单位,充分整合渔农村、银行、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资源,建立完善“乡村振兴联盟+乡村振兴公司+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直播带货、搭建在线商城等方式,推出林地鸡、红美人、米酒等特色产品,基层党组织从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小农房”撬动“大资源”,正让越来越多的海岛渔农民尝到甜头。“宅基地和农房是渔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财富源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更好开展工作,我区制定了《关于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推动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在东极、白沙、蚂蚁、虾峙等地,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态势,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地”。
“我们以东福山大树湾为试点,鼓励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有偿退出。”该负责人说,当地42户人家以货币补偿形式,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增加了财产性收入1530余万元。区农业农村局也以随旧、复古、复新的原则,对石屋精舍风采进行了恢复和重现,接下来将对外公开招租石屋精舍群的20年经营权,让石屋精舍群焕发光彩。
据了解,自2019年至今,我区已盘活闲置农房1100余套,接下来将继续以农旅融合为抓手,进一步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工作,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努力实现乡村景美、产业兴旺、城乡融合,迈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