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励佳 通讯员 邱丹燕)海天楼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于2020年3月启用,是我区最早的隔离点之一。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有序轮转,该隔离点管理团队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完善各个管控环节,用责任和担当在防疫一线筑牢“安全屏障”。
闭环管控严丝合缝
“转运车已从马峙锚地出发,预计40分钟后抵达。”在海天楼一间办公室,几位医护人员正仔细录入入住人员核酸信息。突然,一则人员转运信息传来,现场所有人迅速上紧了“发条”,确认人员信息和入住房间、穿上防护服、准备消杀工具……相关人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进行人员接进准备工作。这是前不久的发生在海天楼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一幕。
当天中午,17名入境远洋船员转运至海天楼。船员按照引导依次完成行李消杀,分批进入隔离点,接着,录入信息、测量体温并询问身体状况等程序有序进行,约半个小时后,所有船员顺利入住,并按时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饭。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全部环节实行闭环管控。“这得益于我们日益成熟的管理体系,也跟各个小组的密切配合、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分不开。”该隔离点管理团队健康观察组组长洪嵩说。
团队协作井井有条
隔离点临时办公室设在海天楼3楼,设综合组、防控消毒组、健康观察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人员转运组6个分组。“这个隔离点总共有163个房间,目前入住了百余名隔离人员。”洪嵩介绍。
记者现场注意到该团队制作的记录板,清晰示意各楼层入住人员信息,并以不同颜色区分中高风险区人员和入境船员。“我们参考了住院病人的管理模式,以颜色区分不同类别,并简单记录每位人员入住和离开时间,这样更加方便日常管理。”洪嵩告诉记者。
据介绍,隔离点管理团队25名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系统,大家分工协作,分担了医疗、保安、保洁、后勤等事宜,事无巨细、井井有条。
相互鼓励共同坚守
“我们目前是14+7轮班制,14天在隔离点工作,7天居家健康观测。”洪嵩说,隔离点工作人员脱离了社会正常节奏,生活相对封闭,但大家都很乐观,总是互相鼓励着。
“现在比刚开始来的时候工作压力小了很多。”健康观察组副组长郑园来自东极镇卫生院,2020年3月,她主动请缨来隔离点工作,坚守至今。郑园回忆,刚来时,每个人都特别紧张,压力也很大。“我大概两三个月没有回家,后来随着各项防疫措施的完善,防疫闭环的成熟,轮班制度的施行,相对进入了正轨。”
在隔离点,最辛苦和紧张的任务,当属人员接进。远洋渔船船员交接时,管理团队全员严阵以待,工作至凌晨,仅睡几个小时便重新投入工作。“有时也会遇到不配合、不理解的情况,但只要看着大家带着笑容离开,心里觉得一切都值了。”郑园进入隔离点时间较长,熟悉各项流程,她和团队成员有个约定。“等到疫情结束,大家的生活都恢复正常,到那时我们一起走出隔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