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合院里住的都是自己一房的人,开始时亲缘关系都是很近的人,五服以内都能派得拢。所谓五服在一个家族中,自己为第五代,纵向追溯向上分别是父、爷、太公、太太公,往下分别是子、孙、重孙、玄孙,以及横向同辈之间有的堂、堂望、族望、至亲……
每天天刚亮,四合院就开始喧闹起来,各户都起来烧火做饭,迎着晨曦,带上工具下田干活,晚上踏着暮雾,赶着老牛收工回家;农忙时节,今天你,明天我,大家互相帮衬;有好吃的时令,你一碗,我一碗,大家揣来揣去,分享收获的喜悦;有人生病,大家都会看望,给你安慰……
小时候一到夏天,晚上大家都会把饭桌凳搬到天井里,边吃饭边聊天。饭后小孩子睡在门板搭的铺上,听大人讲故事,仰望星空数星星,找寻牛郎织女星、北斗星、稻桶星、扁担星。有时候会睡到深夜,露珠都沾上了眉毛。总之建了四合院后,吴家人住在一起,开门就能见面,开心的事大家一起分享,有点事情大家都能互帮互助。
“子孙万代攻读不能不勤奋,祖宗千秋祭祀不可不虔诚。”很早时候,各家除种自己的田外,族里还有祀田(宗田)耕种,三年一次轮流。我们大七房共有十个分房,大家轮流种,简称“七祭十节”。祀田的收入主要给族里的祭祀,义学的开支。族里定规矩,一年中七个节期,如正月初一、清明、冬至等,院内都要举行祭祖;族里开办私熟,供嗣孙启蒙教育,教室设在祠堂里,教师由族里的秀才担任。
小孩子看着长辈们的背影,模仿着大人们的行为渐渐长大,父慈子孝。清乾隆年间,族里一位孝子天禄,他的孝行曾被记在《吴氏宗谱》里,曰“为人克勤克俭,孝友传家,乡里咸尊重之”。
吴家人耕读传家,这几年我们从找到的几本族谱以及墓碑上发现,在吴家的四合院里,出过四个“国学生”,国学生又叫贡生,称半个举人,可参加殿试,中试的就为进士。作为普通小山村的学子,能考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小院子成就不小;这里还有过四个“秀才”,别说秀才不起眼,成了秀才家里不用交赋税,不需摊派杂七杂八的规费等,一县之内秀才还是很有话语权的。
明天启九年二月十八日(1629年)出生的绍观,讳沄,字幼文,定海乡贤祠内设有他的牌位,并赞其曰“见义勇为利害不可夺”,为政府建言,为百姓张目,又称他为“国朝处士”(处士即有德有才,不愿做官之人,又称隐士)。据清光绪《定海厅志》记载:“展复后食盐有课涂税摊赔,民甚苦之,沄请得免,居乡与与生员缪柽、吴世扬创举考亭社仓之制,可谓立德于乡矣”。晚年朱熹曾自称考亭先生,考亭社仓制,即朱熹倡导的社仓制,功在荒年赈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