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传承

□ 唐伟

过去,普通人特别是乡下老百姓,对整个财政系统或是财务专业、会计行当,最直观的印象除了一本本厚账簿,就是一把把旧算盘。而说起算盘,这既是我在触碰财政门槛前最深的记忆,更是父亲留给我的一笔精神财富。

在40年前的渔农村,刚念完乡中学的父亲到镇供销社上班。在站了两年副食品柜台后,靠着勤奋好学,默默无闻的父亲调换了岗位,成了左邻右舍都羡慕的出纳,正式开始了他的“编外”财务人员的生涯。那时,不要说信息化、电子化,整个村里没多少人家装得起电话,仅有几台电视机,还都是黑白的,“细巧”的电子计算器更是见都没人见过。

那时,父亲天天忙于开票、报账、算账、做账,与刻蜡纸刺鼻的蓝黑油墨为伍。每天下午3时前,父亲还要把供销社各个零售点的钱款收齐,再马不停蹄地赶到几百米远的信用社把钱存进去。所有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账”和“钱”。

在物质贫乏的年月里,乡下的财务工作比不得现在这么规范,做会计的也不需要经过严苛的纸质测验和上机考试。唯一的限制,大概除了人要长得顺眼、有点儿文化,就是还要能打好算盘。老实说,在小时候的我看来,年轻的父亲既算不上“卖相好”,也称不上“活络”,内向的他甚至可以说有点儿木讷,能当上镇供销社“助理会计师”,除了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一手秀巧灵动的硬体钢笔字,他那行云流水般的打算盘技术也为其增色不少。

父亲那时的职务虽然也叫“助理会计师”,但其实是一个没有经过正规科班学习、单靠老师傅手把手传帮带的“赤脚助会”。尽管“出身不正”,但父亲对本职工作的兢兢业业,是不打一丁点儿折扣。在三天两头停电的夏夜,我常在半睡半醒中看见父亲一把旧算盘、一盏煤油灯、一摞厚账簿,佝偻伏案、聚精会神地计算着。笨重的大算盘在他手中腾转挪移,劈啪作响。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为长期生活拮据的人们带来了甘霖。亲友邻居开始撺掇父亲投身于市场经济。不过,他不为所动,每天依旧风雨无阻、心无旁骛地埋头于自己的活计。父亲说,人这一辈子能坚守在一个岗位、做好一件事就很好了。他希望我能承接衣钵,常常以一名财务人员的精细标准严格要求我,教育我要认真做人、踏实做事,对己负责、对人尽心,舍名弃利、甘于寂寞,甚至在送给我的一本空白账簿上,写上他的工作座右铭:小小算盘,咫尺之地,承载三千世界;方寸之间,代表无穷数字,毫厘之差,因果亦可相去甚远。我知道,父亲没有把手中的算盘仅仅当作谋生糊口的工具,而是当作人生戒尺。

到21世纪,手工算盘蜕变成了电子计算器,油墨印染升级成为无纸化办公,而我也开始了财政人员生涯。和父亲一样,我也不是财务科班出身,没做过一天真正的财务工作,我的一亩三分田不在数字变化多端的报表上,而在言语多样的文章间。我让小小的汉字承载亿万单位的巨大体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化晦涩深奥的术语,以上下通达的词句编织丰富多彩的业绩。

虽然,我没有如父亲所愿成为一名标准意义上的专业财务,但和父亲一样,我一直专注于工作,知足于生活,安贫乐道,随遇而安。这既是父亲对我的心路传承,更是我们未曾改变的初心。

2021-12-06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81057.html 1 3 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