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光照千秋

侵华日军远去后,我和几名村民冲上山头,寻找王群怀。一见到倒在血泊中的王群怀指导员,我心碎了:他遍体刺刀窟窿,仅脸上就有7个刺刀孔,满脸鲜血,看不清七窍。我抱起他,痛哭。

“阿源在哪里?”我突然想到王指导员的通讯员陈阿源,赶紧喊道:“阿源,阿源,你在哪?”我和村民开始满山遍野地寻找。

“孙先生,我在这里,快救我。”隔了许久,陈阿源回应道。原来,撤退途中,陈阿源不小心掉进了剌栅窟窿里。由于上面盖满金钻剌,没被敌人发现,所以逃过一劫。

我和村民把王群怀的遗体抬到学校操场旁,用毛巾擦拭干净血迹,放入棺中。

当天夜里,我和陈阿源摸黑去了定海东区办事处,向主任陈子方汇报【陈子方(1915-2005)原名大椿,曾用名陈肃,余姚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9月,调舟山,参加县工委,负责军事工作。离休前曾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等职】。

陈子方听到噩耗,愤怒地把木壳枪摔在桌上,屋内鸦雀无声。陈子方忍着悲痛说,鬼子是不会甘心的,必会反扑。为此,他给我俩下达2条指示:一是把王指导员的遗体连夜转移,绝不可落入敌人魔爪;二是命令我俩设法离开舟山本岛,暂时去外地躲蔽。

我俩托人连夜把王指导员遗体送至吴榭五步岭下安葬。第二天一早,我惜别舟山,去宁波柴桥李大可先生家避难。

风浪里,一艘小船一浪高一浪低地航行在舟甬航道上。船舱里,我心潮澎湃,满脑浮现着王群怀生前事迹以及牺牲时的情景。“先生,船靠码头了。”我平安到达李大可先生家后,得到李先生母亲的热情招待。期间,我不慎得了伤寒,半个月后才痊愈。回舟山后,因部队早已撤往苏北,我失去了联系,继续回到原校工作。

如今,回忆起王群怀,一桩桩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在我心里始终抹不去。是他,让我多活了70多年;是他,让我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56年,培养了许多国家有用人才;是他,让我在逆境中学会了坚强,让我在碰到困难时,能鼓起勇气去战胜,勇往直前。

为了纪念王群怀,我于1999年5月出资建立纪念碑。此外,王群怀烈士英名还分别刻在定海烈士陵园和新城烈士陵园,供后辈瞻仰。

2021-11-11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74168.html 1 3 光照千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