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陌
上周末是“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双休日,习惯了在各类培训班中穿梭往来的假日节奏,家长们纷纷感叹,这个双休日过得比暑假还惬意:一家人能从从容容做一顿丰盛的家宴慢慢享用,还能抓住夏天的尾巴去看一看家门口的蓝天碧海。原先还担心一旦卸下周末学科培训这个书包,孩子们会无所事事,但从第一个周末的情况来看,大家都挺享受这种状态。
“双减”政策的出台看似是新办法,其实有一些是曾经做法的重申和强调。比如对于书面作业,之前就出台过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规定,我区各所学校也都执行得不错。这次的政策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达到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在做好课业负担“减法”的同时,为孩子的个性化成长做好“加法”。当“打鸡血”“追分数”“比排名”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社会焦虑之后,“双减”能否真正减下来就成了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也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还须家长主动消除焦虑放下包袱。
作为学校,要不折不扣执行好政策,该减少的作业要减少,该取消的考试要取消。当然,学校作为“双减”政策的主责方,既要大刀阔斧地“减”,还要贴心细致地“管”。这个“管”就是要提供好课后托管服务。以往培训机构的托管服务为何这么火?从家长角度来说,孩子学业有人辅导、晚餐有人提供,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虽然费用高,但总也解了他们的难题。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如果仅停留在“管住孩子别乱跑”这个层面,恐怕很难满足家长的实际需求。个性化精准化的学科知识查漏补缺、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培训以及适当的生活照料服务,这些都是学校托管今后要改进的空间。
除了学校,社区、青少年宫、公益组织等也都要为“双减”赋能。节假日无须上培训班了,孩子们有了大量留白时间,去哪里?干什么?成了家长关心和头疼的事情。社区可以根据就近原则,利用现有场地,动用居民资源,组成“共享育儿圈”;公益组织可以组织志愿者,依托各类公益创投项目,开展体育艺术科学类活动,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
学校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培训机构回归有益补充,社会力量协同赋能,只有如此,才能共同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