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
眼下,登步大岙村的富硒大米种植基地内,100余亩稻田绿意盎然。而就在两年前,这里是杂草遍地、蚊虫滋生的抛荒地。可喜的变化源于“流转分散土地、集体承包耕种”的模式之变,使原先一块块无人打理的“巴掌地”连成了精耕细作的“增收田”。这说明,因地制宜念好致富经,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
都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在一些海岛乡村,存在着土地越稀缺、抛荒越严重的怪现象。每家每户只有一块“巴掌地”,即使丰收也赚不了多少钱,甚至还抵不上付出的人力物力。勤劳不致富,使农户纷纷放弃了耕种,最终导致想种的也没法种。因为,一家一户搞水利,既无可能也不经济。可见,抛荒并非无缘无故,致富得开动脑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激发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但政策再好,也要因地制宜落实落细,这样才能变荒地为良田。去年初,大岙村“两委”班子着手推进抛荒地整治工作。他们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民大会集体讨论,广泛收集民意、集聚民智,最终敲定了土地流转方案,由村农业合作社与全村30余户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实行集体承包经营。
荒地变成良田,效益立马呈现。村集体通过开荒追肥兴水利,使首批种植的60多亩富硒大米获得丰收,并将流转土地承包规模扩大到100余亩,村集体经济随之壮大。与此同时,农户除了土地流转的固定收益,还能通过参与农业劳动获得劳务收入,腰包也鼓了起来。着眼公共富裕,念好一岛一策、一村一策的致富经,办法真比困难多。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关键在于怎么“吃”。抱着“金饭碗”没饭吃,多半是思路不对头。大岙村因地制宜治理抛荒地的经验,或许可以复制粘贴到更多海岛乡村。不仅如此,只要牢牢抓住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念好致富经,宜渔则渔、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人杰地灵的普陀乡村必定会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