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张科 无形战线上的追影先锋

□通讯员 刘宇翔

他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刀光剑影;他以网络为战场,以电脑为武器,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和同事们一起,攻下一个又一个“堡垒”,取得一个又一个事关社会平安、人民幸福的胜利。他就是张科,现为区公安分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民警。

提起张科,同事们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他曾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是全省逃犯研判精英团队成员,还自创技战法,不仅在各级比武取得好成绩,还服务实战,为基层破案提供信息支撑。去年以来,通过信息研判,他协助抓获各类逃犯40多名,其中还有一名公安部A级通缉令嫌疑人。

追逃先锋是这样练成的

今年50岁的张科初次接触公安信息网络系统是在20年前。“记得是2001年,我还在派出所当内勤,仅有几个公安业务信息系统,且各自独立,互不相通,更没有数据碰撞比对模式,在逃人员也没有触网预警条件,信息化才刚刚起步。”张科回忆道。

那个年代,电脑还是个新鲜物,普及度不高,张科一经接触,便对网络产生浓厚兴趣。于是,他借助自己内勤岗位与电脑打交道多的优势,利用当时仅有的几个公安业务信息系统,做起了信息研判分析工作。通过长时间摸索,他在“网络世界”里渐渐摸出了些门道。

“系统之间不关联,可以人工进行关联。”于是,张科主动排查本辖区相关人员,再从全国相关人员系统中梳理出本辖区人员名单,然后通过日常检查进行人工数据碰撞。

这一碰,还真给他碰出了成果。经过不懈努力,他发现,有一名在逃人员沈某正在东港某工地打工,他立即将信息上报。很快,沈某被成功抓获。

经过这次成果实践,张科便潜心钻研追逃业务,在网络追逃路上越走越坚定。

以他之名成立专业工作室

“今天,‘张科工作室’正式授牌,希望张科同志带领团队继续在信息化应用和相关技战法研发等领域努力。”今年6月20日上午,以张科名字命名的专业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这是对张科多年来取得成绩和个人能力的认可。

20年来,网络不断升级换代,公安信息系统也不断更新迭代,功能日益完善,张科则始终紧跟发展步伐,不断学习,潜心钻研大数据信息研判。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暴发。作为分局疫情防控专班成员的张科在开展精准防控工作的同时,“职业病”犯了。

“这些辅助精准防控的数据信息完全可以和追逃工作结合。”说干就干。张科潜心钻研,连续一个多月吃住在单位,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上报在逃人员线索研判报告67份,成功抓获在逃人员25名。

张科不仅自己做,还根据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提炼了多种技战法,被评为分局年度警务工作创新一等奖,还代表全市参加全省追逃比武,获得综合第五名的好成绩。

服务实战一直在路上

张科不断钻研,敢于尝试,通过实战提炼总结技战法,向更快、更准目标努力,最终服务公安实战。

“小李,嫌疑人张某位置已锁定,在江西省景德镇珠山区……”这是前段时间,张科向六横公安分局民警李国振推送的一条关于一起盗窃案的嫌疑人信息。当晚,民警李国振到达指定地点,一举将嫌疑人张某抓捕归案。

类似的工作模式,对于区公安分局各办案民警来说,再熟悉不过。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民警只要提需求,张科总是不厌其烦,发挥自身所长,为基层民警提供破案信息支撑。

“不单单是追逃,平时更多的是协助各办案单位开展分析研判。你看,这个案子是刑侦大队小胡的,有几十个嫌疑人。”张科边说,边打开一起案子的研判模型。密密麻麻的线条和人物关系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张科却能从中发现一个又一个嫌疑人的踪迹。

今年以来,张科已协助办理各类案件70多起,协助抓获嫌疑人150余人,抓获逃犯24名。

不仅服务本单位实战,张科还为全国其他地区兄弟单位服务,核查网上在逃人员信息,为侦查破案提供信息支撑。

今年,公安部发布通缉令(A级)彭某等10人。张科运用大数据分析,并结合多年的追逃工作经验,成功发现在逃人员彭某藏身落脚地,形成研判报告上报。很快,主办公安机关在潜藏地公安机关的协助下,将潜逃3年之久的犯罪嫌疑人彭某抓获。一起部督案件被成功破获。

2021-08-19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48000.html 1 3 张科 无形战线上的追影先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