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尔
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带来狂风暴雨,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齐心护佑家园,而在这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数字化建设对抗灾减灾的赋能。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但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手段,让“人算”追上“天算”,如此才能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台风影响期间,依托气象、水利、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可以迅速汇聚地质灾害、人员转移、设施损毁、交通障碍等方面的数据,做好精准识别、科学预判、有效调度。尤其是面对山体滑坡、城市内涝这样的突发险情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明显增加了消息预警的提前量和精确度,避免了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自然灾害的精准预判只是第一步,数字技术的应用更多还应体现在统一、科学、高效的实时智能调度和多部门的协同联动上。比如,如何通过建立共享互联的平台,让应急物资在哪里、有多少、找谁调这些需要多头提供信息、多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一目了然,且能快速到位。
以往防台抗台走的多是“人海战术”的路子,基层工作人员靠脚力和劳力对抗自然灾害。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涉险,这也是现代防灾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例如以往转移危险区居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核对信息,基层干部顶风冒雨、挨家挨户排查,辛苦且有出行风险。现在通过浙江安全码,相关负责人在后台管理系统中就可以清楚了解转移人员情况,不仅节省了大量排查人力,且真正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普陀数字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数字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今后的关键,是要打通各平台之间的技术壁垒与部门局限,提高信息流转速度和协同运用的能力,从而实现数字技术的多场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