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蓄水 提升水利保障

普陀淡水缺乏,天然截流能力低,1950年蓄水量仅505万立方米。党委、政府发动群众,抢修塘、闸,浚河挖池,以恢复生产。合作化运动中,普陀人民贯彻“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治水方针,依靠集体力量,兴建水库、改造荡田。1958年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1964—1965年,新动工小(二)型水库8座、小(三)型水库一批,1967年大旱后,又把解决群众饮水作为水利建设重点之一。1973年起,水利工程除险加固、续建配套,续兴围垦、饮水工程、平整土地。60年代先后建成或基本建成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4座、小(三)型水库38座。1972—1977年,新建小(二)型水库6座,建成5座,小(三)型水库建成56座。1978—1986年,扩建小(二)型水库2座、续建4座,同期,新建小(二)型水库4座,其中2座与渔业冷库配套,2座解决普陀山游客居民用水。

截止到1986年,普陀共有小(一)型水库5座,集雨面积11.791平方公里,总库容877.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767万立方米,开掘引水隧洞1条、650米,放水隧洞5条、600.8米,可灌农田15424亩;小(二)型水库40座,集雨面积25.328平方公里,库容916.3万立方米,开掘引水隧洞1条、379米,放水隧洞9条、1409米,可灌农田31850亩;小(三)型水库105座,集雨面积24.1平方公里,库容343.73万立方米,可灌农田10003亩。另山塘291口、池塘407口,蓄水量81.24万立方米,可灌农田1442亩,合计水库150座、山塘池塘698口,总蓄水量2108.27万立方米,可灌农田58719亩……一座座小水库、山塘的建成,星星点点落在普陀大小岛屿上,也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的用水需求。

新建、扩建水库、水井,发展屋顶接水,疏浚河流、山塘……1987年至1995年,全区总蓄水能力达到了2869.37万立方米。在这9年的时间里,新建完成了水库6座,扩建完成4座,累计除险加固水库23座,进一步增强了水库蓄水的安全性。1995年止,全区水库数量上升至158座,集雨面积64.268平方公里,正常库容2302.06万立方米。

在偏远小岛,居民饮水问题无法通过水库来实现集水,坑道水井就成为了重要的饮水渠道。1987年至1995年,9年间新建39只,容积41550立方米,1995年止,累计存坑道井369只,容积31.9万立方米,修建地面井152口,1995年全区存2277口、容积1.39万立方米,水井总容积33.29万立方米。

除了蓄水工程,水利工程之一的水闸工程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水闸可分为分排涝挡潮闸、内河节制闸两种。其中,60年代解放前建造、解放后修理或改建排涝挡潮闸(俗称碶门)48建造27座、44孔,70年代建造56座、92孔,80年代建造54座、74孔;钢丝网闸门68座,木板闸门74座,钢筋混凝土闸门45座,玻璃钢闸门2座;人力螺杆启闭109座,机动、电动、人力三用螺杆启闭3座,葫芦启闭4座,人力启闭73座,软基础水闸6座、16孔。

1996—1998年,先后对乡镇供水站进行扩建,共计13处,管道延伸15.2公里。其中以朱家尖供水工程较大,1997年建成日供水能力6000立方米规模,1998年实现朱家尖、白山、庙跟、红旗、小田湾五库联网,日供水能力提高到1.4万吨。

2003—2006年,新建水闸10座、39孔,全部为螺杆启闭,至2006年底,全区有一线排涝挡潮闸226座,338孔。

2004年起全省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普陀区于2004—2006年共清淤、疏浚河道114.55千米,并继续按照市政府要求进行标准河道整治建设,2003—2006年共实施完成舵岙河应家湾段、大干河、朱家尖四丈河、台门畈河大夹屯段、登步大永河等20条计32.28千米标准河道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作为事关民生实事的项目,水利工程一直是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关注项目,也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关心。从蓄水到节水,从缺水到有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陀人民的用水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也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

2021-07-16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37162.html 1 3 蓄水 提升水利保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