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耕地稀少,居民为谋生计,向以围涂增地、修建塘闸为要事。但在1934年至1950年5月舟山解放,普陀区域内并没有新建海塘,只是偶尔对旧海塘进行填洞补缺。
1950—1955年,普陀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投入劳动力15万工,修理海塘43条,加固长度35公里。随着农业集体化的发展,劳动人民艰苦创业的积极性高涨,筑塘围垦再次成为普陀人民的大事要事。据《普陀县志》记载,1956—1973年,普陀县新建海塘53条,43.39公里;1974—1986年,新建海塘61条,40.53公里。1956—1986年,共计新建海塘114条、83.92公里,围成海涂107处、55517亩。其中50年代围涂5处,建海塘2.86公里,围成面积1607亩;60年代围涂24处,建海塘19.87公里,围成面积21981亩;70年代围涂47处,建海塘35.25公里,围成面积25437公里;1980—1086年围涂31处,建海塘15.71公里,围成面积6492公里。
1973年以前所建海塘由于当时技术落后,安全隐患较多,遇强台风时损毁严重。1974年8月,第13号台风过境普陀,损坏海塘97条,占总数81%。同年秋后,展茅试建标准海塘,至1979年3月竣工。
1980年起,普陀县按《浙江省海塘工程技术规定暂行办法》等级标准,以20年一遇风潮频率设计,分批改造第一线海塘,至1986年建成标准海塘13条,长19.79公里。1987—1995年,普陀新完成标准海塘建设17条,长19.46公里。其中,1980—1995年共完成标准海塘建设30条,总长39.25公里,占全区第一线海塘总长的34.78%,直接保护面积46958亩。1995年,全区第一线海塘共170条,总长125.15公里,直接保护面积95742亩。其中保护千亩以上海塘34条,长52.505公里。
1994年第17号台风后,省水利管理总站提出海塘建设新标准,进一步改进了海塘结构、修正了技术数据,要求迎水面及塘顶护砌,背水坡种植护塘植物或护砌,以提高抵御风暴潮能力。1997年第11号强台风侵袭,许多海塘难以抵御风暴潮而受损。1998年起,普陀区投入大量资金、物力、人力,按新的设计标准,改建一线海塘。经6年努力,至2003年建成。
至2006年底,全区有高标准海塘64条,总长83.66公里,其中50年一遇标准海塘42条,总长62.32公里;20年一遇标准海塘22条,总长21.34公里。建成后,这些海塘经受住了多次狂风暴雨的洗礼,能有效抵御风潮,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镇、渔港、旅游景区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