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
6月3日下午,区委副书记、区长徐炜波在全省伏休期涉海涉渔领域“遏重大”百日攻坚行动视频调度会议普陀会场强调,要在深入推进海洋渔业传播安全生产的组织化运营、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渔船的舒适化革新,为渔民创造整洁、舒适、安全的作业生活环境。通过渔船新老更替、渔业转型升级,让捕鱼更安全更舒适,不但是当下的紧迫事,也是今后的长远事。
渔业捕捞是普陀靠海吃海的传统产业,但近年来日益呈现出捕捞产量和从业人口“双下降”趋势。在一些渔区,辛苦劳作的渔民普遍希望下一代跳出“渔门”,而不是子承父业,出海渔船雇佣外来船工现象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是因为近海渔业资源日渐衰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捕捞作业不但劳动强度大,还带有一定风险,富裕起来的渔家子弟自然就会“用脚投票”。
应该说,与过往相比,如今的渔船称得上鸟枪换炮,生产安全有了可靠保障,昔日“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的凄苦场景早已一去不返。即便如此,捕捞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艰辛无比的体力劳动令人望而生畏。日益显现的用工荒,对捕捞业“机器换人”形成了倒逼态势。
普陀是全国渔业生产重镇,科技兴渔,无疑是老百姓的切身事、党委政府的心头事。一直以来,我区不断推进渔业生产转型升级,出海渔船不仅船型更大、航速更快,通讯导航等设施也越来越先进。但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尤其是面对各行各业风起云涌的科技革命浪潮,科技兴渔还需更上一层楼。也只有不断通过技术革新,为渔民创造更整洁、更舒适、更安全的作业生活环境,捕捞业才能行稳致远,渔船也才能成为吸引就业的“流动岗位”。
日本渔民可以在渔船上惬意地喝咖啡,我们为什么不行?工矿企业都在淘汰落后产能,渔业生产为何“涛声依旧”?广大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甚一日,捕捞作业的舒适化革新刻不容缓。
眼下,渔场越来越远,鱼货越来越少。只有不断推进休渔制度、减少捕捞强度,才能有效涵养资源、保护生态。这就不但要为渔船插上“智捕”翅膀,还要为养殖业插上“智养”翅膀,通过不断突破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让家门口的辽阔海域成为“聚宝盆”。如此比翼双飞,渔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定前景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