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二版

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

我区开启食品生产企业“阳光下”运行模式

本报讯(记者 俞怡至 通讯员 杨青)食品生产企业是把控食品安全的一道重要关口,守好这道门,对保障食品安全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以来,区市场监管分局积极推进“阳光工厂”建设、推行“浙食链”系统应用,逐步实现食品生产企业“阳光下”运行模式。

生产:各个环节有“直播” 生产过程全透明

日前,记者在舟山泰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看到,该企业根据“阳光工厂”硬件配备标准在洗手消毒区、加工作业区、检验室、成品仓库等均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在加工作业区、成品仓库和检验室安装了温湿度物联感知设备,监控画面有序串联,物联感知设备的实时监控记录了产品如何经过生产线流转、出厂检验,最终进入规范的仓储空间,等待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

据悉,“阳光工厂”建设是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的一次提升。据区市场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管理模式上,相较于传统上紧下松、效率低下的“人盯人”管理模式,管理者可以通过该系统实现合理的人员配置和权限分配,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经营理念上,反映了企业从以往关起门来生产,怕监管、怕曝光的心态,变得积极勇敢,既是企业一种自信的表现,也是收获信任的绝佳方式。

产品:每个都有“身份证” 信息归集全知晓

“阳光工厂”企业端除实施监控生产过程外,还对企业生产的每个产品赋予了新的“身份证”,即“浙食链”溯源二维码。

别看这小小的二维码,里面却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消费者用手机扫一扫这个二维码,除产品和厂家信息外,还能看到相应的检测报告,实现明明白白放心消费。感兴趣的还可以一键跳转企业官微了解更多产品信息。”区市场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这个小小的二维码就能发挥更大的威力,向上可以一直路追溯到具体批次产品的原料,向下也可以一路随着“浙食链”追溯到消费末端环节,市场监管部门还可以在监管端实现问题批次产品一键通知召回。

终端:智能AI来巡查 远程监管全掌控

“阳光工厂”企业端的监控画面实时归集至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端,通过监控视频画面实现未戴工帽、未戴口罩、违规抽烟、违规玩手机、未穿工装等情况的AI抓拍,通过物联感知设备实现检验室等温控点位的超范围预警,在监管端和企业端发布双重警示,便于第一时间整改到位。同时,监管端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直观地反应全辖区或特定类别食品生产企业不规范操作整体情况和环比增减情况,公布“劣迹”生产企业排行榜,为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监管提供重要依据。相较于传统监管人员必须通过上门巡查、深入车间才能发现和责令企业整改的监管模式,“阳光工厂”建设大大提高监管的力度、准度和效率。

截至目前,我区已建成食品企业“阳光工厂”4家。今年,区市场监管分局将持续开展“阳光工厂”“浙食链”建设应用工作,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数字化转型。

2021-06-09 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25035.html 1 3 我区开启食品生产企业“阳光下”运行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