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为了加强舟山的国防前哨建设,国家决定撤销距杭州政府比较近的临安地委、行署,建立舟山地委、行署,使原定海县升格。3月2日,我与300多位原临安地委、行署的同志一起到达舟山。
“砻糠搓绳起头难”,由于机构人员配备尚未落实,组织上将从临安过来的同志临时组成工作组,分赴各海岛开展工作。1953年4月到1955年4月,我在定海县委组织部任组织干事,还兼着县委机关党总支组织委员,后先后担任干 区委书记、定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临城公社第一任社长等职。
1961年10月底,我被调到普陀山任公社党委书记。上世纪60年代,为了促进岛上经济社会发展,1965年春天,我带领全社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对全山进行了两天调研,走遍了全山角角落落,制订了不同区域种植毛竹、茶树、杨梅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发展规划。同时,公社党委决定在普陀山西北面人烟稀少的龙沙围海塘造地。这是一块落潮后露出一千多亩的荒凉海湾,事先我们公社领导在深入调查时,有少数老农民认为该海湾西北风相当厉害,围海塘极不容易,但极大多数干部群众对围海塘造地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有一天上午10时左右,恰巧是平潮,我带领公社全体党委班子成员,乘坐一条木帆船,到该海域测量水深,我们用一根绳子一头栓一块石头放入海中,经测围塘最外沿平潮时水深3.2米,基本符合建海塘条件,于是公社党委决定在该海湾围海塘造地,并给海塘取名为“战备塘”,1966年春节后破土动工。
此时,上级决定我们普陀山公社开展社教运动,公社一切工作必须按社教工作部署进行。我们一边抓革命,一边促生产,革命生产两不误。通过社教,我们公社党委在渔农村一线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扩充新鲜血液。
驻军对围塘造田很支持,王团长专门派出10多名班以上骨干参加里落潮塘口给予打眼放炮指导。
第二年春节过后没几天,天气还非常冷,我们就开工了。造这条海塘是我的决策,我会亲自与农民兄弟一起参加繁重体力劳动,500多公斤重的小板车拉起就跑,干的活与一个壮力相仿。
1972年10月,普陀县委调我去沈家门镇工作,从此离开普陀山。当了11年普陀山公社党委书记,由此划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