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宇翔
50余个警民联系微信群,成社区平安“瞭望哨”
“陈警官,有个男的来我店里,说要长期采购盒饭,我怀疑是个骗子。”4月20日,沈家门海星社区某饭馆老板通过微信发消息给陈军。后经查,该男子有诈骗前科,并且还涉嫌一起盗窃案。
辖区群众可以和社区民警实时零距离沟通,及时向民警反映可疑人员和相关案事件线索,让民警成为“千里眼”“顺风耳”,这得益于陈军的警民联系微信群。“各行各业的都有,街面店铺业主、出租房主、保安员……”说起他的警民联系微信群,陈军如数家珍。
陈军在辖区建立起了50多个警民联系微信群,这些微信群既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陈军的工作效能,密切了警民关系。
在群中,陈军会不定期发布安全宣传资料、相关警情通报和温馨提醒,以保证微信群的活跃度。对于群众的咨询提问,他会第一时间回复。“群建了,就得‘活’起来,我经常在群里和群成员互动,慢慢地,大家也会把这些微信群当作警民沟通的一个阵地。”陈军介绍说。
如今,陈军的“群友”会经常把自己发现的可疑人、可疑事和打架纠纷等案事件信息第一时间告诉他,这些微信群成为了社区平安的“瞭望哨”。
精通“话术”,专治矛盾纠纷“疑难杂症”
说起矛盾纠纷调解,沈家门派出所的年轻民警都会向陈军竖起大拇指,因为热心的“军哥”专治矛盾纠纷“疑难杂症”。
为啥别人调解不好,偏偏他就行?陈军神秘一笑:“因为我懂话术。”
近日,某小区7楼漏水,漏到了6楼和5楼,造成6楼、5楼住户墙面、房顶和地板不同程度损坏。后来因赔偿问题发生纠纷,吵吵囔囔。
事情并不复杂,就是房屋漏水引发的纠纷,责任划分得很清楚,各方也都很认可。但一开口就是近十万元的赔偿,这谁敢接手调解?
陈军不慌,先让各方发泄、辩论。“咱们静下来想想,争吵的目的是修房子还是什么?既然你们都不相信对方,那我帮你们找个专业人士试试?”第三方争吵得差不多了,陈军发话了。
“陈警官,我听你的。”“陈警官,我们也信任你。”听了陈军的话,三方当事人纷纷点头。
于是,陈军找来专业人士到现场查看情况后,拿出方案,总花费不超过3万元。当事三方听了,都赞成,一场纠纷圆满解决。
“面对不同的当事人、不同类型的纠纷,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要什么,在他们所想和想要之间找到平衡点,就能把话说到他们心里去,那事情还解决不了?”陈军总结道。
有温度的人,才能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海星社区的翁阿婆一直念着陈军的好,逢人便说陈军就是她家人。
翁阿婆和陈军的缘分是在2019年结下的。那时陈军刚调任海星社区民警。
事情起因是翁阿婆家外墙多年未修,墙面斑驳不堪。相关部门发现后,要求整改。翁阿婆坚持不修,双方因此发生争吵。作为社区民警的陈军得知后出面处理。
原来,阿婆不是不想修墙体,而是自身年纪大了,力不从心,所以一气之下,“强硬”拒绝整修。
明白阿婆的难处后,陈军说:“那好办,交给我。”当天,陈军带着辅警,化身“油漆工”“粉刷工”,将翁阿婆家的墙面粉刷一新。
说陈军好的不止翁阿婆一个。就在前几日,一市民来到派出所,指着派出所办案大厅公开栏上陈军的照片说:“这民警我认识,他很好很热心。”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陈军在工作之余,化身社区“爱民帮扶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为居家隔离的居民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除了“点对点”爱心服务,陈军还发挥社区民警职能,开展好警务服务,为行动不便老人开展上门办证、送证上门服务等。
“都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是辖区市民对我的抬爱。”对于市民的夸奖,陈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