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尔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学生的必要睡眠时间、学校作息时间、晚上就寝时间等3个“重要时间”作出明确要求,以保障学生睡眠时间。
青少年阶段,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保证孩子的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直接关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体格成长。道理都懂,但是让孩子睡个好觉似乎依然很难。这几年,减负呼声很高,教育部门也采取过各种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归根结底,在“分数”“升学率”这些指挥棒之下,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题海战术”之下,孩子们的睡眠时间一直在被挤占。校内校外的双重挤压下,让许多出发点很美好的措施停留在纸面而难以落地,也让学生缺觉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
这次的通知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许多家长、老师和学生都说,这样的目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到底是又一次的“纸上谈兵”,还是切实的破题之举呢?家长们最关心的还是有了政策如何落实、如何执行。普陀一些学校已经有了行动,城北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年级以上的作业量限定在一小时内;虾峙学校将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留给学生写作业,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完成大部分作业;东港中学错峰放学,增加午休时间。
当然,不管是教育部的通知,还是每所学校的具体举措,都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如家离学校的距离、不同孩子学习能力不同等等。《通知》作为规范性文件,只是在大概率的判断之下提供更有效的保障,但是在原则性统一的前提下,对症下药、增强政策的可执行性就非常重要。
现在的孩子睡眠时间不够,有校内原因,更有校外原因。下了课,离了校,学生还要应付形形色色的校外培训班。这次出台的《通知》也明确了校外培训的运营时间,这也是以往类似政策未涉及的。当然相对于校内监管,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控更难,怎么能管好,确实需要动一番脑筋。
追本溯源,孩子的睡眠时间不足,根源还在于教育的评价体系,升学率之下,孩子和家长有压力,学校也有压力,所以关键要从教育评价导向来管理学校和机构,让追求绿色升学率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