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二版

大家其实都爱“家”

□大力

沈家门菜市路117号虽是一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集资房,但并非人们想象中的“老破小”,而是楼道整洁、环境优雅。这得益于创城中的旧楼改造、风气改善,其中一对母女尤其功不可没。住户徐亚飞和她的女儿自愿当起楼道的“免费管家”,不仅营造了“家”的氛围,还让邻居们逐渐习惯于共建共享一个“家”。

这对母女在征求社区同意后,自掏腰包给楼道上了“彩妆”,用“萌萌哒”的宣传画和“告业主书”引导大家讲文明、讲卫生,每周坚持把楼梯拖一遍,上下楼时则随时把垃圾、烟蒂捡干净,还让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把墙上的信箱、牛奶箱梳理得井然有序。于是,大家在享受整治环境的同时,纷纷改变陋习、参与创建,楼道风气焕然一新。这也说明,大家其实都爱“家”,只要有人倡导、有人践行,“我爱我家”必能蔚然成风。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家中普遍装修考究、卫生洁净。其实,一个楼道、一个小区乃至一座城市同样是个“家”,大家同样希望生活在美丽洁净的公共环境中。但令人遗憾的是,“家”越大越难维护,以至于垃圾、烟蒂难免落地,各种乱象时有反弹。这多半是因为,大家的素养有高低、进步有快慢,总有人拉后腿。而一旦形成“破窗效应”,随之而来的就是“公地悲剧”,从而导致很多人在“小家”“大家”中的表现判若两人。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住在老旧集资楼里的徐亚飞母女面对种种乱象不气馁、不抱怨,而是倾心竭力把楼道当作自己家来打理。久而久之,原本乱扔烟蒂、乱丢垃圾的人“难为情”“不忍心”了,而更多的邻居则由“各管各家”变为“兼顾大家”。大家从善如流,公共楼道就变得爽心悦目了。

一个楼道也是一座城市的缩影。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陀城乡环境越来越靓、越来越美,海上花园会客厅日渐成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是我家”广泛共识的形成过程。而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是“我爱我家”的倡议者、带头人、践行者。那些在“全民清洁日”活动里忙碌的身影,与清洁楼道的徐亚飞母女是何其相像。随着“志愿红”滚雪球般发展壮大,人们对城市这个“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也在不断增强。

大家其实都爱“家”,那就加入到“我爱我家”的行动中来吧。

2021-05-13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17051.html 1 3 大家其实都爱“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