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珈伶 罗沛文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话说起来容易,用行动践行需要漫长的时间来验证。“你活着就好,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你在家就在。”简单朴实的话语背后,流露的正是对“与子偕老”的坚定和执着。10年来,谢玉琼对全身瘫痪的丈夫不离不弃,用柔弱的肩膀为丈夫和儿子撑起一片天。
20多年前,谢玉琼与丈夫汪永平邂逅于朱家尖南沙,婚后育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三口之家的日子过得简单幸福。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2011年夏天,汪永平在南沙护救队作业时,不幸从高处坠落,经抢救最终还是造成全身瘫痪。那一年谢玉琼才35岁,儿子才读小学四年级。“当时觉得我的世界崩塌了,原本非常健康的丈夫,现在躺在床上毫无知觉,不知道生活该怎么办?我的孩子该怎么办?”面对残酷的现实,谢玉琼整日以泪洗面。但每当听到孩子叫“妈”的时候,谢玉琼觉得,就算遇到再大困难,自己也必须学会坚强,必须扛做妻子、母亲的责任。
慢慢地,谢玉琼开始调整心态,选择面对现实。但丈夫汪永平却一度陷入自责无法自拔。“看到自己变成一个残疾人,他完全没办法接受,觉得自己没有用,是家庭的负担。”谢玉琼说,那段时间,丈夫非常苦闷,甚至绝望,不吃不喝。
“你活着就好,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你在,家就在。”谢玉琼总是抱着丈夫耐心安慰。很多人劝她:“你这么年轻,干嘛还留在瘫痪老公的身边,带着儿子回老家好了。”谢玉琼却说:“做人不能这样无情无义,我不能抛下他一个人。”
靠着爱与信念,谢玉琼坚守着她与丈夫之间的誓言。10年来,她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为了防止丈夫长褥疮,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为丈夫翻身。谢玉琼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照顾丈夫,家庭收入靠低保维持。为了维持生计,她只能在丈夫熟睡后,靠织渔网来补贴家用。
有一次,当得知自己的父亲独自一人在江西老家住院时,一股无助感涌上心头,但她只是独自地深藏着这份无法尽孝的苦涩,在精心照顾丈夫的同时,担负起教育儿子的重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汪永平的病情慢慢有了好转。“我请教康复医生学习康复知识,给他按摩、打针。去年有一天,他能够自己移动身体,从护理床上挪下来,现在他还可以坐着自动轮椅在屋内移动,我真的很开心。”看到丈夫本来僵硬的手臂慢慢有了知觉,谢玉琼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也更坚定了帮助丈夫进一步康复的信心。
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之情,但汪永平总是默默地凝望着妻子,脸上时时露出幸福的笑容。患难见真情,正是谢玉琼的乐观坚强和辛劳付出,才有了现在这个温馨安宁的家。“儿子如愿入伍,去年还被部队评为‘四有’优秀义务兵,我们家还被授予普陀区‘文明家庭’称号。”谢玉琼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