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

海洲一品小区的美丽蝶变

□记 者 翁瑜霞

通讯员 刘金双

“你知道吗?以前小区的垃圾场是个大问题,粉尘漫天飞,别提有多糟心了。”说起小区以前的问题,东港海洲一品的居民们满是怨言。如今,三年不到时间,这个拥有741户人家的小区,早已从抱怨声中走出来,成为我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排头兵。而这一蝶变的背后,活跃在小区里的“红色力量”扮演了重要角色。

露天垃圾搬进新房

海洲一品小区6幢南面的停车场和11幢的背面,曾各有一个露天临时建筑垃圾场,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垃圾场正对着住宅楼,只要一起风就尘土飞扬,衣服、被子都不敢往外晒。”附近居民对此记忆深刻,尤其是住在6幢的业主们更是叫苦不迭。

业主们一度将这一问题投诉至城管、信访等部门,甚至以不交物业费来抗议。但事关小区内部问题,需要走合规流程解决,涉及到业主切身利益,最终还是要小区业委会拿主意。几位居民找到了文康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淑妙,希望社区出面帮助小区成立业委会,通过合规流程解决问题。

“2017年,文康社区刚完成筹建,我一个居民也不认识,社区有一堆的事情,又要筹备海洲一品小区业委会,多亏了小区里有担当的业主,尤其是多名党员起到了带头作用。”每当想起那段日子,刘淑妙很是感慨。2018年2月,以蒋敏学、江平等党员为主体的第一届业委会班子成立,二人分别被推选为业委会主任、副主任。

业委会成立后,首先就把解决建筑垃圾场的问题摆上了桌面。位置变不变?封闭式可行吗?为了让建筑垃圾场改头换脸,业委会希望多听取居民意见,然而各种质疑声也随即而来。对此,蒋敏学和江平早有思想准备。

“受不了这个委屈,肯定是做不下去的,关键是要善于沟通,做好业主的思想工作。”作为转业军人,当时的江平正在等待分配工作,相对于其他业委会成员有更充裕的时间。为尽快凝聚大家力量,他组建了一个“正能量小区群”,鼓励大家多为小区建言献策,少一些抱怨和牢骚。江平参考了其他地方建筑垃圾房的设计,同时不厌其烦做通了6幢居民的工作,最终敲定了改造方案,建造封闭式垃圾房。

2018年11月,封闭式垃圾房建成,两个建筑垃圾场告别了露天,住进了新房。封闭式垃圾房外面换上了绿色的外衣,与周边的草坪、绿植融为一体。居民们也告别了尘土飞扬的日子。

打响垃圾分类第一枪

一大早,李亚秀将攒了两天的纸盒、塑料,投入到小区的可回收垃圾箱内。“现在我们小区住户都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和以前完全是两个样。”李亚秀说。

2019年年底,海洲一品小区成为全区首批垃圾分类示范点之一,开展撤桶并点工作。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小区”,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的选址问题,一些业主担心,垃圾房建在附近会有异味,还有些业主抱怨倒垃圾不方便。这时,小区兼合式党支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李亚秀、毛志龙等党员主动站出来,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2021-04-09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08086.html 1 3 海洲一品小区的美丽蝶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