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丽佳 通讯员 唐毓蔚)上午7时,芦花河出现一漂浮物,悄无声息间,一只摄像头已监测到这一情况,并通过水域治理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发出指令,随后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将之清理,全程不到一刻钟,这一切借助于我区于近日投入运行的水域治理“四灯”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化管理河湖水平。
“类似的河道污染问题,以往从人工发现到处理,全程需要3个步骤。现在平台直接上报,并发送信息给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即查即办,平台上也能看到后续整改结果。”区治水办(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张笑介绍,该平台应用了现代地理信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通过摄像头对我区主要河湖进行日常实时监管,还对各条河湖的水质数据进行全面检测和综合评分,将河湖分为健康、亚健康、不健康、重症四个类别的监测阈值,并分别以绿、黄、橙、红这四种颜色的灯作为警示,对河湖实行分级管控。
“如果在检测中发现河道水质较差,尤其是红灯河道,我们会发出通知函,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排查原因,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同时,工作人员可以在平台页面上智能检索河湖健康信息,查询每条河湖的体检指标,以此来对症下药。”张笑表示,在整改过程中,区治水办也会实时监督,随时在平台中更新数据。红灯河道实行每月监测,橙灯河道实行双月监测,黄灯河道实行季度监测。另外,目前分属于多个部门的90余个河道实时监控摄像头,均统一纳入该平台终端。
“平台还处于不断完善中,我们还计划整合气象、旅游、农业、工业等相关数据,分析这些因素对我区河湖水质变化的影响,有利于从源头解决水质污染问题,更能提前为一些项目的规划开发提出建议意见,保护我区生态环境。”张笑介绍,接下来,还将引进全自动无人船系统,对相关水域进行巡航,测定水质参数并实时传输数据,提高污染源排查准确性。巡航数据将纳入“四灯”管理平台,助力河道控源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