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东极的舟山群岛游击支队(简称“舟支”)司令部旧址,低矮的瓦房、斑驳的木门、陈旧的家具……眼前的一切,默默诉说着一段悲壮激烈的烽火岁月。
1948年3月,“舟支”进驻庙子湖岛。5月,部队奉命进行扩军、整编,成立了“舟支”司令部,徐小玉、张大鹏分任正、副司令,王博平任政治主任,司令部地址设于东极庙子湖里横坑。这支人民游击武装,经常开展陆上、海上游击斗争,沉重打击敌人。8月中下旬,东海游击总队南下挺进台属地区,途经六横时遭国民党军围剿,损失严重。“舟支”司令部分析形势后认为,应避免与国民党主力部队正面交锋,由徐小玉、王博平率领司令部机关、六横桃花大队、警卫中队指战员共108人撤往苏北。因船只等关系,尚有100余名指战员留在东福山岛。
东福山岛孤悬东海之中,是“舟支”活动的重要基地。同年9月10日,国民政府为把舟山作为日后喘息的后方基地,由海军总司令桂永清亲自督阵清剿“舟支”。敌军调集了“中海”“永兴”“信阳”等6艘军舰、3艘炮艇和千余兵力,在飞机配合下,进攻“舟支”海防大队驻地东福山岛。
“舟支”海防大队指战员面对10倍于己的强敌,浴血奋战7个多小时,打退敌人多次冲锋,击沉敌炮艇1艘,歼敌30余名。海防大队也付出了沉重代价,20余人牺牲、90人被俘,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山岗。此战影响甚广,据苏中军区领导传达,毛主席对东福山守卫战也有较高评价。
烈士功绩,永载史册。东福山岛至今还保留着原“舟支”海防大队驻扎过的“保垒户”民居、关押过“舟支”战士的房屋旧址、海防大队布防过的阵地等遗迹。在东极镇庙子湖岛头颈潮山巅,矗立着一座高24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是为纪念颜岳云等13名“舟支”东极籍烈士而建,这里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旅游景点。
如今的东极,早已不是昔日的“孤岛”。近年来,渔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基础设施和综合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和美东极”建设让这里的面貌有了根本性变化。下一步,东极镇将继续以红色精神为引领,进一步挖掘东极红色文化,精心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推动东极高质量发展。
(本文部分资料由区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