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加油不用东奔西走,在锚地停着,油就能上门。”在东海海域,每日往来于此进行保税油加注的船舶络绎不绝。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普陀“加油生意”越做越大。2020年,全区船用保税燃料油加注量近300万吨,占全国的1/4,船供油年结算量超500万吨,占全国的1/3。
2017年,浙江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浙江自贸区的重要板块,普陀片区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主动融入油气全产业链,与全市自贸主产业同频共振,吸引一批行业大咖“加盟”。同时,还吸引了总投资360亿元、年总接收能力2700万吨的浙能六横LNG接收站项目和中石化LNG接收站项目落地普陀。
一份改革创新的高分答卷,书写在东海之滨。在“十三五”期间,普陀高质量完成自贸区试验任务89项,绿色船舶修理企业规范、船舶跨省迁移不停运等入选自贸区改革创新成果。油气全产业链初具规模,全国首创保税燃料油混兑、“一船多地多供”等业务,引入中石化全球船供油结算中心等一批总部项目。国际海事服务基地、金融小镇、国际健康旅游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外贸进出口总额逼近500亿元大关,较“十二五”末增长4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较“十二五”时期增长44%。
高起点布局未来。“十四五”时期,普陀将继续做好“开放”文章。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浙江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加快制度创新、优化发展环境,融入国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打造全面开放、敢于创新、联动发展的自由贸易先行区。
“十四五”时期,普陀将探索形成和复制推广一批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综合监管等领域的新成果;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国际海事服务基地、海洋金融服务区、国际健康旅游先行区基本建成,高能级平台带动开放作用更加突出。开放型经济发展增速,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加速推进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