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版

周中昭,1923年出生于浙江定海县芦蒲乡观碶头村(今舟山市普陀区东港街道红旗村)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周祖祺是一名塾师,懂中医,除在家开私塾外,平时也给乡人看病,专治小儿麻疹,家里有些田地,虽然家境渐趋衰落,但还算过得去。

周中昭小名岳根,后改学名中昭。家中兄弟姐妹5人。哥哥周中奎,就是后来成为江浙著名烈士的周山。周山初中毕业后,到上海当职员,接触了一批爱国青年,思想进步,参加了“一二·九”运动的集会游行和“八·一三”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沦陷后,周山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山经常给弟妹写信,他的进步思想对周中昭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周山写给周中昭的信里说:“敌人打来了,祖国正在危亡中。我们应当拿起武器去进行斗争!斗争当然会遇到生死问题,但为抗战,死又何惜!反之糊糊涂涂活着,又有何意义!”在哥哥的鼓励和支持下,就读于舟山中学尚未毕业的周中昭,于1938年12月毅然奔赴皖南,参加了新四军,先后在军部教导队、青年队学习。

1939年5月,周中昭在新四军军部秘书处担任机要员,这是他从事机要情报工作的开始。此后他长期在军队从事机要情报工作,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40年1月,周中昭调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他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积极上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周中昭到新四军一师、苏中军区司令部从事机要密码工作,任机要股长、研究员。当时,粟裕是新四军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1944年,粟裕率一师主力渡江南下,创建苏浙军区,组建苏浙军区情报分队,任命周中昭为副队长。周中昭在天目山战役及开辟新区的情报保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评为苏浙军区直属队模范工作者。

1945年10月、11月,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先后成立。在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等人安排下,新四军军部抽调人员,组建华中军区司令部情报处(代号“四中队”),朱诚基任处长兼政委,周中昭是其中骨干之一。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派人通过地下党从敌占区搞来一批装备给“四中队”,这使“四中队”如虎添翼。“四中队”掌握了当时的高科技,接连破译了敌人的作战部署等重要密令,为野战军首长掌握敌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1946年7月初,粟裕根据中央军委“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的指示精神,以及华中地区敌我情况,报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在苏中地区先打几仗,予敌以歼灭性的打击。粟裕把“四中队”驻地安排在靠近指挥所的地方,以便随时进行具体指导。

7月10日,“四中队”从可靠渠道获得国民党军长江北岸第一绥靖区的作战计划这一重要情报,随后又侦知敌整编第八十三师第十九旅有两个团分别驻守泰兴、宣家堡。得报之后,粟裕于当晚召开华中野战军作战会议,决定先发制敌,发起苏中战役,以敌整编第八十三师为首歼目标,到敌人的出发地宣家堡、泰兴去打。

宣泰战斗取得了辉煌胜利,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八十三师2个团另2个营,生俘敌第五十六团少将团长钟雄飞等32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首创歼灭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纪录。这场苏中战役“开门红”的胜利,“四中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粟裕等首长的表扬。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四中队”采用多种手段,接连侦察、破译敌人的作战部署等重要军事情报,为粟裕等首长掌握敌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情报依据,使得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战役取得“七战七捷”的骄人战绩。

战役结束后,华中野战军参谋长刘先胜对朱诚基说:“502首长(粟裕司令员代号)对你们的工作是很满意的。七战你们都有贡献,是无名英雄。”作为“四中队”的业务骨干,周中昭刻苦钻研,在破译敌码方面功不可没,他获得了华中野战军首长特别给予的立功奖励。

1946年9月,周中昭随部队撤到山东解放区。194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撤销新四军和华中军区、山东军区番号,原华中、山东两军区合并组成华东军区。2月1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和前委书记,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周中昭所在的“四中队”归属于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二局。

1947年3月下旬,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先后调往山东战场的兵力达到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45万人,并以其精锐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五军、整编第十一师为骨干,分别编成3个机动兵团,担任主要突击任务。

同年4月上旬,国民党军以一部兵力打通了津浦铁路徐州至济南段和临沂至兖州的公路,占领鲁南解放区后,3个兵团分别由临沂、泰安、泗水向鲁中山区发起全线进攻,企图寻找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6日,国民党军派飞机对驻坦埠附近的华东野战军指挥部进行轰炸,19日发起全面进攻。

华东野战军展开了阻击战。从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华东野战军主动出击,与敌进行了几次接触和作战,但除了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了敌第七十二师主力外,其余大量歼敌计划均未实现。

5月上旬,陈毅、粟裕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导意见,调整部署,将主力东移,后撤一步;并以准备南下华中的第二、第七纵队隐蔽集结于莒县地区,以进入鲁南的第六纵队隐蔽在平邑附近地区,待机配合主力作战。

在此期间,情报处异常忙碌。周中昭没睡过一个安稳觉,连续苦战,不断尝试破译敌码的方法,成功破译了敌军的众多重要情报。

5月10日,陈毅、粟裕得悉汤恩伯第一兵团的第七军及四十八师先头部队进占了苗家区、界湖,并有续犯沂水的消息。鉴于该敌位于第一兵团最右翼,比较暴露,便于分割围歼,因此,陈、粟决定以3个纵队的兵力伺机打援。作战命令下达后,粟裕反复考虑该敌不是理想的打击目标。因此,一面进行作战准备,一面密切观察战场形势,寻找更合适的战机。

5月11日晚,周中昭通过电台获取汤恩伯发给其部下的部署电,并及时破译出来,交处长呈送粟裕。原来,汤恩伯第一兵团改变原定的稳扎稳打战法,不待第二、第三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骨干,在整编第二十五、第八十三师的配合下,于5月11日自垛庄、桃墟地区进攻坦埠,企图乘隙占领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七军及整编第四十八、第六十五师在左右两侧担任掩护。陈、粟二人获息后连夜召开第一、第四、第八、第九纵队及特种兵纵队领导人作战会议,12日晨下达以第一、第四、第六、第八、第九纵队担任割裂围歼整编第七十四师的任务,以第二、第三、第七、第十纵队担任阻援任务的命令,并决定战役于13日黄昏发起。

这个情报极其重要,周中昭的破译也非常准确、及时。华东野战军首长当机立断,重新调整部署,最终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一举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五大王牌主力之一——张灵甫整编第七十四师。为此,周中昭得到华东野战军陈毅司令员、粟裕副司令员的手令嘉奖,荣立大功一次。

朱诚基后来在回忆文章里也提到此事:“孟良崮战役结束后,我向粟、谭首长汇报工作中,讲到周中昭同志在战争中的成绩突出,在孟良崮战役中又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首长当场决定给周中昭同志记一等功。这是对他个人的嘉奖,也是对全体同志的鼓励与教育。”

全国解放后,周中昭先后在华东军区二局、南京军区五局工作,继续发挥他在机要情报方面的专长,历任研究科长、研究处长等职。他在技术侦察战线上几十年如一日,对党忠诚,埋头钻研,勇于创造,带头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1951年,他被华东军区评为模范工作者,又多次被评为先进、模范。

1970年,周中昭离开了他长期从事的机要岗位,调任安徽省军区徽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分管民兵工作。他全身心扑在民兵建设事业上。任职期间,他走遍当时徽州七县一市大部分地区,对民兵组织状况、工作优劣、武器配备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成为徽州地区民兵工作的“活百科”。

1978年秋,全国民兵工作会议结束后,周中昭不顾病魔征兆的多次出现,坚持到宁国县石口公社蹲点。他白天深入田头,向民兵宣传中央会议精神,晚上走村串户,组织民兵学习讨论。9月12日,周中昭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猝发不幸逝世,时年55岁,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周中昭是我军侦察情报工作密码破译专家,长期从事我军机要情报工作,多次组织并身体力行地完成诸多重大军事战役、战斗行动的情报保障任务,是机要情报战线的杰出代表,是不拿枪的战斗英雄。

2021-01-15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80582.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