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
为了落实1月1日起实施的新“限塑令”,我市日前出台了《舟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普遍推广,所有区、县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到2023年底,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底,城乡一体的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据《舟山晚报》1月13日报道)。5年“治塑”始于足下,各项工作刻不容缓。
新年伊始,媒体记者就对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情况进行了探访,发现大型餐饮店和品牌饮品店执行情况良好,而一些小餐饮店、外卖供应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这不禁让人喜忧参半。早在2008年就已推出“限塑令”,但并未有效遏制塑料污染的蔓延。此次新“限塑令”虽然更严,但还须多管齐下、狠抓落实,否则依然难免雷声大雨点小。
东港一些咖啡店、餐饮店已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有的换成纸质吸管,有的换成可降解材质,还有一部分使用可直接饮用的杯盖。这说明,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已有多种替代方案,而一些店家之所以仍在混用塑料吸管,无非是出于成本考虑。违禁行为不但直接冲淡限塑效果,而且导致了不正当竞争。假如听之任之,那些已经弃用不可降解塑料吸管的商家也难免会动摇,进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毫无疑问,新“限塑令”的权威性必须靠严格执法来支撑。只有通过依法处罚来加大违法成本,才能警示更多商家权衡利弊、从善如流。而且不但要处罚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吸管的商家,还要追根溯源,查处生产厂家、批发市场,以雷霆执法净化供给侧。
要抓好需求侧。通过需求牵引供给来促进环保。饮料原来一直是“喝”的,之所以变成了“吸”,大概是为了密封杯盖,“边走边吸”,这无疑迎合了快节奏城市生活的需求。但即使是纸质吸管,同样是一种浪费。因此,很有必要结合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倡导“少用一根吸管”。
东港一些商家出售的饮料,已经用上了可直接饮用的杯盖,这是一个好现象。新需求可以引领新消费,牵引新供给,在良性互动中终将促成新风尚。除了改“吸”为“喝”,人们还应重新拎起菜篮子,或者选用环保购物袋。实在避免不了使用塑料袋,也应该退而求其次,通过少些随手就扔多些重复使用来减轻环保压力。
禁塑、限塑,对于相关生产厂家来说,未尝不是一次转型升级的机遇。眼下虽然有“替代品”,但成本普遍高于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吸管,这也是新“限塑令”的阻力所在。用好政府的鼓励政策,抓紧研发既符合环保要求又成本低廉的“替代品”,在满足商家和民众需求的同时,给企业带来经济利润。
告别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并不是一道消费选择题,而是一道环保必答题。政府、企业、民众都是答卷人,全社会齐抓共管才能将环保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