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俞怡至 通讯员 杨青)昨天上午,区市场监管分局以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冷库等为重点对象,对进口冷藏冷冻畜禽肉、水产品等进行了大排查,重点检查“三证一码”情况,对于无检疫检验证、无核酸检测报告和无消毒证明,以及未进行“浙冷链”赋码扫码的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制品,一律不得上架销售。
为加强重点冷链食品“物防”工作,我区第一时间通过“浙冷链”系统激活144家冷链食品经营单位名单,全区累计溯源赋码扫码13559次,累计入库数量17015吨,开展冷链食品相关从业人员核酸检测约24800人次,全部为阴性。
严密布控 摸清底数
自全省启动重点冷链食品“物防”工作以来,我区立即部署,全员行动,实现重点主体全排摸、重点产品全溯源、重点隐患全销号,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
记者发现,如今进口冷链食品的包装上多了一个“浙冷链”二维码,用支付宝扫一扫就会看到产品名称、发货人(国外生产企业)、收货人(国内进口企业)、检验检疫证明编号、输出国家或地区以及产品流向信息等内容。
据了解,“浙冷链”是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基于“蚂蚁区块链”和“阿里云”率先上线的冷链食品追溯系统,以进口食品经营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进入浙江供应链首站,利用冷链食品溯源码,实现从供应链首站到消费环节产品最小包装的闭环追溯管理,全面掌握冷链食品供应链流向。
排查到位 管理入微
前不久,区市场监管分局召开“浙冷链”监管系统培训会,对基层所一线工作人员和各农贸市场管理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各基层结合前期排查的相关主体名单和浙冷链激活名单,对冷链食品经营主体和冷库进行二次排查。经排查,全区有冷链食品经营单位81家,专业冷冻冷藏企业3家,并逐一列出重点产品库存明细,建立“物防数据库”。
同时,我区加大大排查力度,截至目前,已查获无法提供完整“三证一码”进口冷链食品的经营户4家,查封扣押牛肉10公斤,红虾2.5公斤,鸡爪5公斤,墨鱼7.5公斤,经核酸检测为阴性。“我们以‘浙冷链’小程序为抓手,督促各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规避赋码责任,要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100%赋码、扫码,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区市场监管分局东港市场监管所副所长王浩为说。
部门联动 防患未然
为确保进入我区的进口冷链食品“全受控,无遗漏”,我区成立了进口冷链食品物防专项工作组,建立集中高效、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各监管单位与经营主体紧密配合,保证各个环节无纰漏,把疫情风险降至最低。区市场监管分局制定了完善冷链食品阳性样品应急预案及处置体系,明确操作程序和响应流程,落实责任到人,抓紧对接触进口冷链的相关工作人员开展集中核算检测并尽早对直接暴露人员接种疫苗。
“下一步我局将在前期排查的基础上,对使用经营销售进口冷链食品等冷冻畜禽类以及水产品的经营户,每周开展至少两次的巡查。”王浩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