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
最近,区融媒体中心《阿法讲大道》栏目连续做了几期“感受普陀非遗之美”节目。无论是陆彩红活灵活现的刺绣,还是林幼琴风味独特的面店,都令人赞叹。普陀人杰地灵,民间有很多身藏绝技的能人,比如船拳、木偶戏、跳蚤舞、走高跷、舟山锣鼓等等,这些非遗都是好东西。但令人担忧的是,诸多非遗传人大多上了年纪,后继乏人是个问题。
陆彩红相对还算年轻,但58岁的她眼睛花了,她苦恼学刺绣的人实在太少了。林幼琴的面店已有80年历史,但64岁的她渐渐感到力不从心,衣钵能否传下去同样是个问题。与物质遗产只需要妥善保管不同,“活在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人去弘扬、传承的。后继无人,再好的东西也会消逝。
非遗听起来很高雅,但说到传承,却不得不讲点俗气的东西,那就是能否养家糊口。非遗传人,并非挑心灵手巧的年轻人,而且要一门心思地从事。换一句话说,非遗要传承下去,就必须成为能赚钱的职业。否则,大多年轻人不会来入这个门。
老百姓口中的不务正业,指的不仅仅是“干坏事”,还指不考虑养家糊口,专做些“不靠谱”的事情。这种说法有一定局限性,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并非唯钱是图。事实上,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文化传承恰是靠“不务正业”的人做出来、传下来的。即使如此,老百姓先奔“钱途”也没错,民以食为天嘛。非遗要找传人,总得提供一个体面的“饭碗”。
很多非遗,当初也都是能赚钱谋生的,只不过时过境迁之后慢慢失去了市场。而许多像林幼琴这样的老店,虽然仍深受消费者欢迎,但后代一旦考上大学谋得好出路,就不会再回来开店,最后也只能关门歇业,这也是百年老店少之又少的原因所在。
保护和传承非遗,光靠市场是不行的,政府的“有形之手”得发挥积极作用。现在,各级政府在财力物力上有投入,但单“养”还不够,比物质资助更重要的是政策工具的有力支撑。
比如,可以在景区等级评定中,把非遗结合进去,规定一定等级的景区必须有传统文化元素,这样一来,非遗项目就能随全域旅游的推进而发扬光大。非遗项目一旦稳定化、职业化,也就不愁没有前途。还可以给非遗传承人评职称,甚至在大学开专业课,这样年轻人就会踊跃入行。
舟山有历史有文化,但在很多外地游客印象中,除了佛教文化,舟山似乎只有大自然赐予的山海风光和美味海鲜。这是因为,“文旅结合”这篇文章还远未做深做透。让各种各样的非遗扎根景区,不但是扶持非遗项目的需要,也是满足广大游客文化需求的需要,可谓顺势而为。现在想想,国家在机构改革中将文化与旅游整合在一个部门,真是用心良苦、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