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丁琪蜜 刘珈伶
通讯员 徐萍波 杨晓菲
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关键一招”,创新是“不二法则”。唯有直面发展瓶颈短板,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才能去沉疴,赢生机。
近年来,普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重大事项改革,一项项创新举措落地生根,一系列改革加快推进,政策红利加速释放,改革效应日渐凸显。
近日,沈家门街道“东海渔嫂”代办员周琳来到居民汤女士家中,为其丈夫送来用于康复的体育用品。汤女士的丈夫肢体一级残疾,行动不便,汤女士平时为了照顾他也抽不出身。残疾人家庭遇到的类似困难,周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我们街道残疾人、老年人特别多,有时看到他们踉踉跄跄来办事,总觉得于心不忍,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去帮助他们。”周琳告诉记者,目前沈家门街道像她这样的“东海渔嫂”代办员有22名,平均年龄35岁,代办业务内容主要涉及政策咨询、各类表格填报、浙里办下载及事项查询、盖章跑腿等,并对有实际困难不能前往窗口办理事项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年老体弱等特殊对象,实行上门代办。
温暖的服务引来群众频频点赞。不仅在沈家门街道,自今年5月初区审招办牵头组建“东海渔嫂”代办员队伍以来,目前全区共有118名渔嫂代办员活跃在9个镇、街道及管委会,她们熟悉审批服务业务、工作责任心强、个人综合素质高,实现了“靠前一公里,服务零距离”的服务目标。
近几年,我区在重点改革、特色改革上持续发力,改革触角直达经济、民生发展的最实处。企业注册网上全流程化服务、“竣工测验合一”网上办、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一项项改革找准了企业办事的痛点、堵点,精准发力后的强势推进,使得营商环境焕然一新。同时,便民服务体系打造、无差别全科受理、“证明直通车”开通……这一个个政策解决了居民办事的难点、烦点,完善落实后的普惠民生,让老百姓的办事体验更为简单便捷。目前全区“网上办”“掌上办”事项实现率均达到100%,民生事项“一证通办”实现全覆盖。“一窗受理”向基层全面延伸,全域通办事项增至1080项。
我区确定了17项重大改革创新事项,其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自贸试验区开放活力机制创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化省级医共体试点改革”“完善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等6项内容在打造普陀改革“金名片”上力求做深、做细、做精。
在这些重大改革创新事项清单中,“建立普陀海洋渔业绿色高效发展机制”“城市经济培育机制创新”“品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创新”“海洋肽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创新”“‘山海普陀’生态修复和赔偿机制改革”“普陀文旅产业活力机制创新”等事项都是我区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探索与创新,饱含着普陀革故鼎新的勇气。
此外,社会治理创新领先。我区持续打造普陀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升级版和“海上枫桥”升级版三大工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实现“最多跑一地”,2019年区级中心全年受理各类诉求8.1万件,96.5%实现只跑一次,群众满意率达98.6%。社会治理“普陀模式”去年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十大最佳案例,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和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一模式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点赞,建议普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