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
要把工作做到家,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但为什么要用“做到家”来比喻工作的极致状态,恐怕很多人都会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那就不妨举个例,从创城一线“淘”个“做到家”的故事来分享。
几天前,普陀交警大队沈家门中队指导员王科杰发现一位年迈的老伯骑电动车逆行,立即上前帮老伯将电动车推行至非机动车道上,并劝导老伯经正确线路回家。这样做工作,看似已无可挑剔,但王科杰却认为还未“做到家”。他想,阿伯年纪比较大,加上当时的交通环境比较嘈杂,或许未能理解交通管理的方式,应该在安静的环境下与他进一步沟通交流。于是,当天晚高峰后,王科杰找到这位阿伯家,向老人详细解释交通规则,叮嘱注意事项。事后,这位八旬老人专门给工作“做到家”的交警写了感谢信。
读了这篇报道,不禁对交警王科杰肃然起敬。要不是王科杰把工作“做到家”,这个路口纠正了,换个路口这位老人可能还会继续逆行。只有彻底帮他弄明白了交通规则,才能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可见,“站马路”并不是吹个哨、挥个旗就行了,还得在纠正违法行为的同时进行因人而异地辅导、教育,这样才算工作“做到家”。
王科杰的“做到家”并非孤例。前些天,我市几位基层执法人员对一名乱扔烟蒂的居民,也是一路跟到家里做批评教育工作。如此较真,想必比单纯的罚款更为有效。一些人陋习难改,简单地纠正一下,地上的烟蒂真是捡不胜捡。只有使出“做到家”的认真劲,才能让乱扔烟蒂者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陋习,再辅之以严管重罚就不愁陋习难治。
当然,把工作“做到家”也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该不该上门做工作,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事实上,对所有违法者都上门做工作,既无必要也绝无可能。王科杰之所以上门做老人工作,是因为在繁忙、嘈杂的执法现场无法与年迈的老人详细沟通。而定海的那名乱扔烟蒂者扔了就走,执法人员为了不纵容、不放弃,也只能选择锲而不舍地上门劝导。上门做工作只是“做到家”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固定格式。
怎样才算“做到家”?那就是像王科杰那样,以需求为导向,以效果为导向,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