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丁琪蜜 通讯员 周艳芸)“盘中饭菜要珍惜,光盘行动我做到。理碗筷、擦桌椅,养成习惯齐欢笑……”日前,舟渔学校报告厅歌声阵阵,该校锦绣梨园社团的20多名学生正在这里排练戏曲作品《越韵童谣——从小养成好习惯》,为参加浙江省“春泥计划”节目评选做准备。软糯细腻的越剧曲调配上德育行规的歌词,既新颖又入耳。
据悉,凭借独特的节目创意、精巧的编排和颇有水平的演唱,该戏曲作品今年7月荣获浙江省少儿戏曲小金桂奖评比集体节目金奖,并成功入围第24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这也是我市首次在集体项目上获得此项殊荣,展示了普陀少儿戏曲艺术的发展成果和学校艺术教育的风采。
为了能在评选中取得好成绩,连日来,孩子们趁着午休时间加紧排练。安蔚是学校的大队辅导员,也是这支戏曲作品的排练老师,她告诉记者,《越韵童谣——从小养成好习惯》分为《就餐歌》《学习五习惯》《健康网络歌》《志气歌》四部分,创编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歌词朗朗上口,曲调悠扬悦耳,学生们一听就容易记住。”安蔚说。
挖掘戏曲文化中的育人价值,是舟渔学校实践与研究的重点。从2018年9月开始,舟渔学校依托“戏曲文化”,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学生幸福成长需求,开发推进“小儿学大戏”特色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除了越韵童谣,学校还创编了越韵操、越韵古诗。同时,学校加强与校外资源的合作,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前往越剧之乡嵊州,向我省著名越剧特色小学、“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基地”嵊州城南小学取经学习,还邀请舟山市青年越剧团的老师定期为孩子们辅导唱腔、身段,给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学习资源,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戏曲表演水平。
舟渔学校五(4)班的学生丁思颖加入锦绣梨园社团已有2年。2年来,她不仅在学校学习,还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戏曲夏令营和各类文艺演出。“通过接触越剧,我学到了许多关于越剧的知识和唱段,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唱越剧了。”丁思颖说。
在挖掘戏曲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又开展了“小儿学大戏”之“传统技艺传承”课程的实践研究,让学生从小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舟渔学校副校长蒋琴燕向记者介绍,学校在一至六年级,依次开展了“畅游戏曲天地”“嗨翻传统游戏”“抖出美丽空竹”“巧编花样绳结”“泥塑多彩世界”“走进青花艺术”等传统项目学习,并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国画、篆刻、琵琶、戏帽制作、剪纸等特色选单课程,让孩子们在玩耍、吟唱、揉捏、绘制、欢笑中快乐传承。同时,学校还将一个个充满童趣和创意的作品,在学校传统文化展示室内进行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经过2年多的时间,传统文化已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也内化于孩子们日常行动和实践中。”蒋琴燕说,目前学校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944名学生,其中大部分为新居民子弟,考虑到孩子和家长的资源,除了越剧,下一步学校计划向黄梅戏、京剧等进行拓展。同时将继续立足于“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唱好中国戏、做好中国人”这一课程理念,不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