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千亩盐碱地 十里桔花香

□张秘

六横岛双屿港畔,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那条被阳光照拂下霞光四射的海面上流淌着几代人的绵绵情怀,那条美丽富有历史故事的江海流域,从明清繁衍至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骄子,略过写不尽的青纱似的梦。

1

1978年,还是人民公社建制计划经济年代。六横岛双塘公社围垦三年多时间的“跃进塘”二千亩盐碱地,兴致缺缺地躺在南边这片土地上。晴天,阳如火,土壤盐花沉淀,泥土板结。太阳下似白银铺地,银光闪闪;下了几天雨,汪洋一片,恰如海岛姑娘的隐忍与蜇伏。

这年仲夏五月,双塘公社一名干部从浙江黄岩走亲回来,给公社机关人员带来一篮经过地窖储藏的蜜桔,黄澄澄的桔子盖着几片绿色桔叶,娇艳而淡然。

蜜桔,诱人的水果,拿出几个放在文书办公桌上,金灿灿黄澄澄,闪着明黄色的微光,令人口水欲滴,心旷神怡,剥开一只月亮似的桔瓣放入口中,甜中带酸,多汁可口……

这天下午下班后,时任公社主管农业副书记虞英浩微笑着来到党委书记张尧清办公室,汇报全区半年度农业生产大检查,并获得优胜单位的概况,当提到小湖苍洞畈盐碱地种下的桔苗生长良好时,张尧清轻抿了一口茶,善善诱导:“近几年来,六横正在积极探索农村多种经营经济格局,具体说,六横究竟种植什么好?种桑树、棕树、油茶及杨梅等小棕水果都没成功。我公社这二千亩盐碱地是否计划种植千亩柑桔。虽然六横大面积种柑桔没有先例,盐碱地种桔更没有经验,但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他说完,眸底是一抹坚定和果决。虞英浩认真听着,小麦色的脸上激起淡淡红晕,涌起阵阵涟漪。

围绕盐碱地种柑桔这个课题,虞英浩迅速组织人员踏黄岩驶上海进行了认真考察、取经和探索。最后准备了一份汇报材料送到张尧清办公室。

在张尧清的认知里,虞英浩这个年轻干部办事沉稳、脚踏实地,不会说大话空话的后生。这个任务交给他,信得过!

虞英浩是这个公社仰天村土生土长的干部。仰天,位于六横宝岛中段,超出六横地平线近百米,远处望去,神秘而令人暇思。终年青草依依,绿木丛丛。中央低而四周高,宛如未加盖的神碗,朝着苍穹仰天而笑。这个村百余户人家,多为勤奋读书人。六十年代起至今就有青年参军当上军官,学校毕业从政或成为企业精英,有几十名后生脱颖而出,这是个出人才的村子,远近闻名。

公社党委一班人认可虞英浩的秉性、人性和品格,而且“德配位”。

2

双塘公社党委扩大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公社机关干部,十五个生产大队一二把手,村民代表。

张尧清抿了一口茶水,轻轻地放下杯子,清了清嗓子,提出了一个响亮的议题:从因地制宜出发,按照实事求是精神,双塘跃进塘畈千亩盐碱地种植桔子!

会场,一石激起千层浪。

张尧清书记,在全社干部群众中声望极高。他在公社北面办起了红砖厂,年产量2000万块,属市优省优产品,纳入地、县计划以及供六横军民基建用砖,供不应求,还办了盐场……硕果累累有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张尧清是九个公社翘楚首指的领导干部,他的话具有极大号召力。

会议讨论是热烈的,争议也激烈。

持怀疑和反对意见者:“六横种桔子,历史未有,我们公社要种桔,这是要创造历史吗?”

“盐碱地种桔,种得活吗?能结果吗?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失败了,愧对双塘一万多人民!”

“那种土地种的桔能吃吗?跃进塘畈四面不挡风,台风会刮倒桔林吗?”

与会者个个目光炯炯,有探究,有质疑,更多的是期盼。

一连串问题摆在公社党委面前。破解这些难题并不是做不到,需要有两点:一是公社党委坚强领导,树立必胜信心;二是需要带头人的睿智、亲和力和果敢。

一整天的会议最终形成了一个铿锵有力的决议:“跃进塘”盐碱地种植千亩柑桔,逐级上报六横区委和普陀县委及有关部门批准,为六横岛大面积连片种桔作出样板。

会议结束,张尧清和虞英浩没有回家,沉甸甸的千斤重担压在肩上。他俩来到跃进塘东口,望着一轮金黄色的月亮,已经高高挂在空中,向地下洒下皎洁的月光,像轻纱的温柔。天空云中淡淡,风很轻,月光很美。在他俩潜意识里,从党的实事求是精神让这块土地发出熠熠光芒,潜意识里,仿佛看到了浓青到淡绿再变成深绿色的桔叶;看到了从一个手指大的桔仔到黄色又变成灯笼似的金黄色桔子,还有,高大茂密的防风林……这块土地美丽的画卷已经深深埋进面容坚定,棱角分明的这位年轻领导的脑海中。

3

当年秋天,碱地种桔的创业史拉开了帷幕。

淡化盐土,降低碱份需要淡水。公社向清港水库、徐家坳水库开渠挖沟引水。当水库清流入盐田逐步发生土壤的变化,灌水淡盐,盐土逐步被压服,发出了无可反抗的吱吱沉吟。农作物灌溉也需要用水,要统筹安排,公社选派水管员,盯着这两座水库,宜放则放,宜闸则闸,确保农作物水源供应。

根据外地经验,盐碱地种桔首先要注重改良土壤,压盐碱、防爬咸需要大量“客土”,俗话说:“客土压碱赛金板”。为了大量获取有机肥土杂肥,公社和大队投入到空前的削草皮泥劳动中,三更做饭,四更下地;农具拿出来,土箕背出来,从路边到田埂,从河塘到山脚,一面面红旗插着迎风招展,何等壮观。震撼啊!像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年长的、年少的来了,公社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来了,人民解放军驻军部队指战员来了;公社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来了,组成了一支支劳动大军,投入到削草皮泥的滚滚洪流中,人们脸上个个挂着笑,他们充满了对未来甜美生活的憧憬。

驻军副指导员李荣海编了一首削泥“劳动号子”:

震天地嘛呦嘿

创历史嘛呦嘿

不怕苦嘛哟嘿

不怕雨嘛呦嘿

天有晴嘛呦嘿

也有雨嘛呦嘿

路有平嘛呦嘿

也有险嘛呦嘿

只要军民嘛呦嘿

团结紧嘛呦嘿

齐努力嘛呦嘿

创造桔园嘛呦嘿

新天地嘛呦嘿

……

旱地种桔,需挖坑垒墩,经测算,每亩种七八十株桔树,首年种三百余亩,挖筑了两万多个土墩,每墩用4—5担草皮泥共近计十万担。公社、大队早已把这些客土泥像一个个小山似的堆聚在果场中。其次是选择抗旱耐咸抗性强的良种普及全场,开渠挖沟引库水到桔园;按强台风要求种好百亩防风林。所有桔园套种以咸青为主的绿肥。再次是公社组建十余亩柑桔试验场,聘用若干名柑桔技术员,以小场指导全场。

桔苗从黄岩买来了,一根根挺拔茁壮,细修精剪后把近万株桔苗小心翼翼植入下去。一堆堆、一排排、一株株,连着苗,也连着心。桔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这是一种感恩的喜欢,一种干净的微笑。

1979年11月,张尧清书记调任他地,虞英浩继任双塘公社党委书记。

1980年,中央下达了文件,提出了农村土地经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若干政策。双塘千亩桔场走“统”还是走“分”那条路?

公社党委新的领导班子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为确保千亩桔场意志不动摇,果断提出“社队联营办桔场”的决定,采用社队以股份制形式,即公社百分之二十,八个生产大队为百分之八十,把原来各大队投入桔场的成本欠款进行结算登记,联营后的资金投入(桔农报酬和培育成本)由公社从社有资金中拔款垫支,同时规定待桔场收益还清社队投资金,尔后按2:8比例分成,由此而稳定了人心。

与此同时按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决定今后并把发展的桔园可用土地置换的办法,桔园和棉地的种植,面积里、外畈对调,这样既有利于桔子生长结果,也有利于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就这样,千亩盐碱地种桔保住了,“统”“分”定位了。虞英浩生于这片土地,忠于这片土地,也“嫁”于这片土地!

4

三四年后,千亩桔园连片形成。六横有桔了!普陀有桔了!舟山也有桔了!大田亩产从建场初的七八百斤到现在四五千斤,好的年份达到八千、一万斤。这个经济价值,谁都能算得出来!

浮光掠影,岁月在时间的长河中一闪而过。时光荏苒,虞英浩职务多次发生变动,他先是调任桃花任区委书记,带去了双塘公社种桔创始经验,在桃花这块土地上得以传承,尔后发展到普陀县的社社队队,乡乡镇镇。后来,又当上了六横区委书记……

又到了金秋十月,六横几个街道早已摆满了一篮篮、一筐筐金黄色的桔子。桔子,成了舟山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这便是对盐碱地种桔的肯定!

这也是对六横柑桔产业的历史见证!

2020-09-14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20202.html 1 3 千亩盐碱地 十里桔花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