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
东港街道中昌社区老年志愿服务队有80多名队员,年龄在60到80周岁之间,其中有20多名党员。老年志愿服务队将队员分成7个小组,轮流进行志愿服务,确保每天都有队员参与志愿服务。老人们的出色表现告诉人们,“老娘舅”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大显身手。
基层社区难免有家长里短的麻烦事,一些社会难题看似无从下手,可一旦“老娘舅”站出来,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老娘舅”参与社会治理,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老娘舅”并不是靠倚老卖老,他们的威望是日积月累形成的。
中国社会向来有民间自治的传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县以下一直仰仗乡绅治理,“老娘舅”无疑是维护乡村秩序的中流砥柱。如今时代虽然不同了,全社会法治化程度更是不断提升,但“老娘舅”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民间事务林林总总,行政手段难免力有不逮,而法治并非万能良药,唯有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让“老娘舅”成为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在传承传统美德、料理民间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现实生活中,“老娘舅”随处可见。许多地方通过成立乡贤会推进乡村治理,起骨干作用的,往往是老干部、老党员。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无数“老娘舅”老当益壮,奋战一线,奉献社会,为民众起到了带头作用。这一可喜现象也促使整个社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社会治理中,如何更好地激发“老娘舅”的活力?
社会治理需要绣花功夫,可行政管理、执法力量捉襟见肘。与此同时,一大批有觉悟、有能力、有时间的老干部、老党员成为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富矿。据最新人口统计,我市平均期望寿命已突破80岁大关。老人们退休之后还有一段金色年华,创造条件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无疑是一项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老人的公益工程。
王道林是中昌社区老年志愿服务队的一位小组长,67岁的他每星期都会带着组员在社区巡逻、清理垃圾、劝导不文明现象,风雨无阻。他说,退休后待在家太空闲,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非常开心。希望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老人大有人在,社会理应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平台,并且适时适宜地制定褒奖机制,让他们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享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老娘舅”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不但在于工作热情,还在于专业能力、兴趣爱好与奉献岗位的匹配程度。社会治理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种能人有力出力、有智出智。但现实中并未将“老娘舅”普遍组织起来,且功能设计相对比较单一,多集中于矛盾纠纷调解、秩序维护等方面,这就难免造成一些老人难以充分发挥特长,甚至无法加入“老娘舅”行列。
新时代社会形态快速变迁,原先的熟人社会正越来越多地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而社会治理的内涵更加细化、外延更加宽阔。如何通过有效组织和培养,使“老娘舅”队伍日趋多样化、专业化,从而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广泛、更精准的作用,有待于各级组织乃至全社会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