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海霞
人物名片:
38年来,他辗转边远海岛,不辞辛劳、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被海岛人民亲切地称为“电力保姆”和“编外110”,被各级媒体誉为海岛“光明卫士”。他先后被评为“最美国网人”“国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劳动模范”“国网公司模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首届中国电力楷模提名奖,入选“感动浙电年度人物”“浙江好人榜”,入围 “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他就是东极供电服务站站长、54岁的电力老党员蒋海云。
学习领航 海岛讲堂谋新篇
“劳模不是一时风光,而是我一辈子的精神力量。我想持续燃烧热情、分享经验,为‘党员幸福红丝带项目’出谋划策,为中国特色党建海岛示范贡献一份力量……”日前,“红船·光明大讲堂”开课,这堂由蒋海云担任主讲的《“幸福红丝带项目”志愿服务技巧》分享课吸引了不少来自区供电分局各部门、各海岛供电所“红船”志愿者聆听,让志愿服务理念深深烙印在大家的心里。
“一枝独秀不是春,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干不成事的,要想多创效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员工拥有创新思维和能力。”蒋海云说,一个劳模一盏明灯,他想用一盏灯的光明去照亮一大片,以汇聚创新能量、探寻创新答案、谋划创新故事。
劳模不只是靠吃苦耐劳、硬打硬拼,更离不开创新精神。“苦干、实干、怎么干才能出成绩,我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学习。把工作当事业,把学习当责任,把奉献当追求,就能体味到幸福感和成就感。”在“红船·光明学堂”上,蒋海云与现场的青年员工共话人生梦想,分享辗转海岛的从业历程,诠释将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内心感受。
这堂课还以微视频实时互动、录制传播等方式,让偏远海岛不能到场的员工同步参与学习。蒋海云说,现代传播方式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劳模领衔的学习讲堂因海岛交通不便、学堂场地限制等造成学习人员局限问题。如今,他开发的“劳模道德讲堂”“劳模操作技能传授公开课”“劳模志愿服务技巧公开课”“党员幸福红丝带项目专题课”等系列课程,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志愿精神,更广泛地传播到偏远海岛每一位电力员工心中。蒋海云领航大家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习中追梦,让“海岛讲堂”功能发挥到极至,汇聚起创新能量。
技术领航 定期攻关创实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日前,在蒋海云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实训室,他正带领青年员工专注地进行单联、双联开关的安装……有内线电工基础的他,在多年的志愿者服务中,更是练就了驾轻就熟的精湛技能。这是为“党员幸福红丝带”项目高效实施而开展的技术力量准备。青年员工们惊叹于老蒋师傅的接线工艺与完美操作,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每年制定培训计划、攻关项目,研究和破解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服务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使员工从被动学习、被动培训,转为根据创新需求主动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以“接力传承”的方式,培训师轮流走上讲台,现场讲授自己最“拿手”的新技术、新经验,深入开展“导师带徒”和劳模“传帮带”活动,长期贯彻实施。
劳模创新工作室培训师团队由7人组成,他们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在劳模引领下,创新团队拥有了更强的战斗力,创新思维愈发开阔。他们在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中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工作室不断探寻创新答案,释放出强大的“磁场效应”,并转化应用于实践中。目前已有5个技术创新QC课题获市级以上奖项,10个服务及管理创新项目获省、市公司及以上奖项。这支由劳模领衔的创新团队,不断成长裂变,不仅成为助推“海岛示范”落地的新生力量,也成为劳模精神永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精神脊梁。
服务领航 匠心深耕暖海岛
三十余年辗转各海岛的供电服务生涯,收获“光明卫士”的响亮称号,这是蒋海云以毕生精力守护海岛千家万户光明的见证。一根电线让他与海岛群众紧紧相连,他始终把岛上每一户留守老人、孤寡老人、残障弱势群众的“光明”问题挂在心头。
蒋海云组织东极供电服务站5人小分队开展四季恒温的“一人一户一主题”电力暖心志愿服务,用他们的匠心服务温暖了东极20余户困难家庭。今年,海岛党建示范“三个全覆盖”特色实践项目落地实施,“党员幸福红丝带”项目大力推进。蒋海云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依托红船党员服务队不断探索服务创新,他从自己多年来的志愿服务经验中提炼出志愿服务技巧“七个要”,沟通技巧“十二条”,与更多党员志愿者分享,让志愿服务照进人民的幸福生活,温暖每一座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