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宇翔
沈家门渔港是“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素有“小上海”“活水码头”之称,港域面积3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85万平方米,常泊船舶2000余艘。渔汛季节,全国沿海省市的渔船云集于此,进港避风、交易渔货、休整补给,高峰时泊船近万艘,渔船民数10万人。
近年来,区公安分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工作,结合沈家门渔港实际,围绕船、港、岸、城四个中心,以渔民衣食住行为着力点,突出科技引领,聚焦多元共治,提升服务水准,打造港域治理现代化的普陀样本。
科技管控
筑牢港域平安
大屏可视化系统、VR虚拟实景视频投影、AR实景船舶移动跟踪……这些都是运用在区公安分局沈家门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中的现代信息技术。这个科技感十足的综合指挥室就是沈家门“科技管控港”的“中枢大脑”和“信息工厂”。
“通过‘科技管控港’,实现‘人过留痕、船过留痕’,有效破解码头大流量下基础信息采集难题。此外,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实时掌握治安规律特点,也让我们能精准实施各种警务模式。”沈家门派出所所长王宇博介绍,“科技管控港”具有对违法犯罪活动轨迹进行事前预测、事中跟踪、事后回溯的能力,结合与之相匹配的特别行动队“三骑融合”队伍,进一步提升了路面围捕与卡点堵截能力,实现打击破案的快、准、狠。
今年以来,沈家门接警量同比下降9.05%,刑事案件同比下降41.4%,港域范围更加平安,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线上+线下
构建港域治理新格局
沈家门渔港依山傍海,桅樯林立,海产品丰富。每当夜幕降临,滨港路一带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繁华的同时也出现了占车位、争抢客以及宰客等乱象。经过整治,这个乱象今年有了大改善。
“往年,我们都会联合相关部门,对滨港路一带的旅游乱象进行整治,但返潮严重,极为牵扯精力。今年,我们转变思路,让从事餐饮的业主参与到治理中,自己管理自己。”沈家门派出所副所长何友云介绍道。
何友云说的“自治”,就是将沿港18家海鲜排档业主召集起来,制定具体章程,每一家出1名员工,组成一支义巡队,在民警的带领下,对沿港旅游乱象进行整治,如此既让每家业主管了自己,又监督了别人。
据了解,这只是其中一支群防群治力量。区公安分局在沈家门港区还组建了岸线、内保及城中村等多支义巡队,让群防群治组织力量共同参与港域治理。
此外,还有一支遍布渔港各个角落的群防群治队伍。沈家门派出所发动辖区24小时便利店、小饭馆、夜宵店及船东、出租房主等人员,组建线上群防力量,一旦发生可疑情况,群防力量通过微信或电话,第一时间通知民警。
据悉,这支队伍目前已达上千人,覆盖整个港区。下步,该所将分批对人员进行培训,充分发挥群众力量,维护港域平安和谐。
平安定制
港域警务服务不缺位
倪明是沈家门街道鲁家峙社区民警,也是中铁隧道局鲁家峙项目部的平安监理员。他这个平安监理员,不仅有企业项目部颁发的聘书,而且项目部召开安全会议时,他都会被邀参加。他靠前服务,入驻项目部,主要负责指导项目安全工作、安全检查、保安人员培训、安全及法律教育以及反诈、防盗宣传,并根据项目部需求,开展相应工作。今年以来,该项目未发生一起盗窃及诈骗案件。
这样的“平安定制”,不仅服务陆上,海上渔民也能享受到。
海上法治课堂一直倍受渔民欢迎。渔船出海前,船管民警都会主动登上渔船,为渔船做最后的安全“体检”,还会为即将远航的渔民兄弟上了一堂法治教育课,增强法治意识,确保在出海作业时遵纪守法。
在远洋渔船管理方面,除了开航前的法治与心理教育,民警还会根据远洋渔船的需求,选聘威望高的渔民为海上治安管理员,在船舶远洋作业途中船员心理不稳定,船员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通过卫星电话远程进行疏导处置,守护“流动国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