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国朝处士吴沄、孝子吴天禄、武进士吴静虎见证塔岭下吴家人才辈出

古代的芦花是一片海涂,中间有一条浦(即现在的芦花浦),浦的两边长满芦苇,秋天芦花遍开,故称芦花。北宋端拱二年建芦花盐场,为普陀境内最早的盐场。舟山展复时,由于盐税苛重,芦花盐民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家里生活十分艰苦,有的甚至有的揭不开锅。为了让老百姓能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作为担负着为民分忧,为朝庭解难的先进知识分子,我祖吴沄联合两位知识分子向官府建议,要求地方减免税赋。

当时的县令周圣化也能体察民情,应允我祖吴沄的建议,减免了芦花盐税。盐民获得税收减免后,喜出望外,能省出钱来籴米、买柴,却忽视对盐场的投入。我祖吴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噔噔噔跑到盐场,耐心地对大伙说,扩大再生产是发展盐业的根本,请大家把目光放远一点……他亲力亲为,深深感动了盐民。对此,后任县令缪燧非常赞赏并给予高度评价。在清光绪定海厅志上对这件事有记载。

据民国定海县志记载:“展复后食盐有课涂税摊赔,民甚苦之,沄请得免。居乡又与生员缪圣、吴世扬举考亭社仓之制,乡人颂其德焉行”。

处士吴沄,七房绍字辈,绍观,讳沄,字幼文,继藩次子,康熙庠生,清顺治十二年生。在清光绪厅志乡贤祠也登有他的名字,又称他为国朝处士(又称隐士、唐朝称高士)。乾隆年《吴氏宗谱》对他也有赞扬,曰:“为人端方正直,见义必为,载在邑乘彰彰可考洵,遐迩所钦仰者也”。

在塔岭下,孝子吴天禄也被传为佳话。

吴天禄早年丧父,父亲去世时,在上有一兄一姐,在下有二个妹妹,和一个尚在母亲腹中的弟弟。童年的天禄极为懂事,对母天性孝顺,兄弟天福过继亲房后,代父职,为母担忧,管理家业。一天,天禄砍柴回家,半路被石头摔倒,脚踝头又痛又肿,走路一拐一拐的,母亲肉痛,替儿子包扎,天禄安慰道:“娘,没事的,过几天就会好的。”夏天打雷多雷雨。天禄不想在大树底下避雨,冒雨直奔家里,结果变成落汤鸡。娘又心痛,帮儿子换衣服。天禄又安慰道:“娘,没事的,喝碗生姜汤就会好的……”

然而,天禄对母亲生病却待奉晨昏,寸步不离,既端药又喂饭,十分孝顺。母亲身体不好,照顾不了两个妹妹,天禄替母照顾妹妹。一天,大妹把小妹弄哭了。一问原因,是大妹抢先拿到大番薯,让小妹吃小番薯,小妹哭着也要大番薯。天禄批评大妹不懂道理,自私自利。大妹不服,当场亮出被虫咬的烂番薯,重演孔融让梨。

由此,吴天禄的孝行,在乾隆《吴氏宗谱》里,对他赞扬有加,曰“为人克勤克俭,孝友传家,乡里咸尊重之。”

吴天禄是塔岭吴氏七房第六代嗣孙,宁一房开房始祖,讳坤学,名国泰,字宁一,清乾隆邑庠生,清康熙五十年十月十三日生,乾隆廿五年五月十三日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总是看着父辈们的背影长大的,血脉相传,子孙大都孝顺,家庭和睦,邻里从不红脸,读书认真,吴家读书比较好的,大都出自这一支。

吴静虎,清光绪武进士,四品衔。带刀护卫,职管皇殿后窜门。光绪二十四年,因与康有为、梁启超交往情深,辅助新君,实施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后惨遭失败,静虎同遭牵连,为免被株,弃宫离去,隐居慈溪故里。

吴家为纪念这位忧国忧民,一心振兴国家的先辈,在塔岭下秀竹庵下馒头山,建造了他的衣冠冢。1958年土地平整,坟墓被挖掘,穴中棺材用四只金钩倒吊(实为铜钩),可见当时建造坟墓时化费之高,大家对这位先人的敬崇之情。

塔岭下吴家不论是见义必为吴沄、孝子吴天禄、武进士吴静虎,或是庠生、国学生,虽然没有其他家族那样显赫,故事也平淡,却不正是我们社会所要创导的,饱涵的中华优秀美德吗!

古人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脉宗亲天下连,从头梳理溯根源。早在三千年以前吴姓始祖泰伯,因三次避让王位被圣人孔子盛赞为“至德矣”。可见塔岭下吴氏传承祖训祖德、敬宗敬祖是一脉相承的。

2020-07-24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8502.html 1 3 国朝处士吴沄、孝子吴天禄、武进士吴静虎见证塔岭下吴家人才辈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