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始德堂”“崇德堂”“安贞门”见证塔岭下吴家最为兴旺时期

早年塔岭下吴家共有大的宅院三处,其中三合院一处,四合院二处,均按江南民居风格建造,现几乎无存,只留下两处宗堂。三合院、四合院实为家族别墅。有多种功能,内设宗堂以供奉祖宗,其余由裔孙们居住,族里大事均在这里举行。

清乾隆嘉庆年间,由于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吴家陆续开始建庭院。约乾隆五十年,上屋开始建三合院,正厅建“始德堂”,以供奉祖宗。所谓“始德堂”,表示三千年祖辈的“至德”精神从这里开始传承。两边厢房为楼房各七间,前为墙门墙,外面照墙。院子建后,上屋又称“大道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房屋已破败不堪,各户拆散分建,现该庭院已不复存在。

四房的四合院,二百年前发生大火,整个院子化为瓦砾。

七房的四合院为最后建造,时间大约在清嘉庆十年。虽然此时吴家已开始走下坡路,但终究是一个大家族,经济尚能支撑,房屋的排场、规格尚属可以,粉墙墨瓦,飞檐翘角,楼阁相连,四围走廊骑马可以畅行。

下新屋原称下屋或四问头,因建造该院才成了现在的名称。院子座北朝南,最前面的为朝东的四架大墙门,中间有两扇厚重的木门,坚实的门槛。进入墙门是一个门庭,由照墙与前进所围,前进共七间,前有三级长条台阶,前后有宽阔的廊沿,中间穿堂三间,上挂有扁额,柱子上有楹联,平时走边门,遇到祭祀等大事才开穿堂门。穿过穿堂里面是天井,天井中间设有石门坊,门楣石刻篆书“安贞门”,两旁石柱楹联,两方石楹联文革时被移除,现已不知所踪;石门坊把天井分隔前后两部分,即前天井、后天井。最后为正厅三间,中间是宗堂,门额上挂有黑底金字的“崇德堂”堂扁。何谓崇德堂?“崇德”之“崇”是推崇的意思。“德”是道德、德行,也就是人的品质或品格。“崇德”即主张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这块珍贵堂扁,几经磨难,总算保留至今,已属不易。两旁分东西厢楼房,东西厢房后各有两个独立庭院。东庭院设有水井两口;西庭院内有小花园,栽有桂花树、筑有假山及月洞门。

“安贞门”其得名于《易经》,坤卦的彖辞“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因天(乾)南地(坤)北,安贞门处于坤位,顺应乾德。

这些象征吴家兴旺的院子,曾经吴家子嗣们居住生活的地方,现在仅两处存宗堂和七房破残不堪的安贞门石门坊,残存的七房东厢房也面目全非。

下新屋地名因新建房屋而得名。此时正值盛世,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吴家一族最为兴旺的时期。此时我吴家一族无论族产和名望都大,子息旺盛,可称得上“枝繁叶茂”。

嘉庆未年吴家开始出现败相,原因归结起来不外有三:一是人口增度,人均占有土地逐年减少;子孙们开始懒惰,坐吃祖业,没有祖辈开拓进取的思想,出现堕性。二是因灾因病带来的家庭变故。有说法四房太公外面出事,被人所杀,家里被洗劫一空,又遭纵火灭迹,走马楼被烧,家产几乎毁之一炬。三是七房造墙门坏了风水等(坏风水为迷信之说)。

关于四房的这场大火,现在老人们传说很多,一种说法是四房太公在朝庭是做官的,被朝庭所杀,另一种是被强盗劫财所杀。大火的说法,说是管家放的,趁机打劫目的是毁灭证据。这些都是传说,无以考证,但火烧的事是事实,四房的败落是事实。现在四房大部分人迁往别处。

2020-07-24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8500.html 1 3 “始德堂”“崇德堂”“安贞门”见证塔岭下吴家最为兴旺时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