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阳
核心提示: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总面积218.4平方公里,其中岛陆面积10.22平方公里。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众多海洋生物洄游、索饵、栖息、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年来,通过生态保护与修复,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保护区成为东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示范区,海洋产业带的带动效应日益呈现。
引子
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东极庙子湖岛海面波光粼粼,蔚蓝色的海水拍打礁石发出的“哗哗”声,仿佛在讲述着岛上前世今生的变迁;海风徐徐吹过山丘发出的“呜呜”声,仿佛在倾诉对蓝色海洋一往情深的眷恋故事。
东极的良好生态环境只是保护区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保护区通过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保护好海洋生物资源,成为东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示范区。
7月18日清晨,记者从东极庙子湖岛乘船出海,一路领略着别样的海天风景,去探寻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发展轨迹。
抓实“治理”
找准生态修复“平衡点”
随着“哒哒哒”的马达声,一艘休闲渔船停靠在庙子湖岛的海岸边,游客陈先生兴致勃勃地把一筐渔获物提上岸。每年夏季,陈先生总会找个好天气来东极海钓。他说,这里海域的鱼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黑鲷、鲈鱼、青占鱼、虎头鱼都钓上来过。中街山列岛海域是“钓友”的福地。为什么中街山列岛海域的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鱼儿越来越大?记者从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局得到答案。
2011年起,保护区管理局规范有序进行增殖放流,在保护区海域开展曼氏无针乌贼卵和幼体、大黄鱼苗种、石斑鱼以及厚壳贻贝苗种等9个品种的增殖放流,共放流3.64亿尾,其中标志恋礁性鱼类超过9万尾。通过增殖放流,增强了保护区内的海洋水生生物资源量。
据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陈勇介绍,除增殖放流,保护区还科学投放人工礁体。截至目前在海洋特别保护区东极海洋牧场(南葡岛、北葡岛)之间共投放鱼贝藻复合礁、人工海藻礁等各类礁体共16012个,形成6.6万空立方米。保护区海域共建设完成6个海藻场,总面积为650亩。海藻场建设不断推进,有利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和弹性,保障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对净化水质、减少赤潮发生和修复海洋生态起到重要作用。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