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无患子

□姚崎锋

普陀山很久没有去了,虽很近。但无疑是一个好地方,足够你在这里欣赏海山美景,心向佛念,自然也能获得不一般的体验。

四季风景变幻,不变的是如流的人群,在万千人中,你独立于此,心生无限感慨。就像此时,望着禅院前的荷塘里满塘的枯荷,古塔古寺远远近近,周身是影影绰绰的行人,上桥下桥,穿过廊道亭院,参拜礼佛,古树下香烟缭绕,仿佛置身世外,这样的场景,岂能不心生流连?

当然,自然的风景之外,更有一种缘分。在芸芸世间,在海天佛国,你不是一个人,而是与性情中人结伴而行,又见了相约的人,看似简单的相聚,或许一生也只有这样一次机缘。

洪兄在普陀山的一个很上档次的会所干事,一表人才,平时修身养性,参禅理佛,学以致用,也算修得一身仙气。

参观了会所的精致布局,隔着落地窗晒着暖暖冬日,坐在蒲席团上,用过了会所的高档自助,身心俱静。喝过了老乡民宿“来舍”的茶,来到了千步沙,柔软的沙滩,暖和的阳光,徜徉在海天之间,心情舒畅安逸。

折返的途中,遇一片林地,洪兄说是无患子树。树下都是一颗颗小果实,果实无壳,表皮带肉,新鲜的如玉,好像龙眼荔枝的果肉,干的则黑红,抬头望枝头,还有许多正挂着。俯身捡起一颗,剥去肉质,显现一颗黑亮的不规则内核,略如扁豆状,一头有核眼,周边带着絮白,核坚硬有质地,果然是制作珠串的好料。

在这个圣洁的海天佛国,能与这小小的无患子相遇,也该是一种缘分,或者有很多人路过这里,但未必知道它的来历,也便擦肩而过了,或许有很多人虽知道它,但时间匆忙,为了赶赴更好的风景,心想着这珠串应该是可以轻易买到的吧,也便错过了它们。

同行者便开心地捡拾起来。大家的心里已经想好了,带回去收拾一下作珠串。回了家,清洗,去肉,一阵收拾,用小钻手工钻了孔,很不容易,手指也伤得几处,但内心是快乐的,因为它的纯天然的质地,不规则的大小,没有过多的机械加工,带着些许的纹理,不至于过度圆滑,显得颇有些天地的灵气。网上购得专业的弹性绳线,串了珠子,正好搜寻到一颗带着喜字的白色瓷珠,就顺便当了装饰,整体效果还不错,珠子在不同的角度反射着凝练的光,拿在手里,还有有模有样的。

平生散淡,乡里巴人,想高雅也不到火候。对珠串之类,并无脖挂手戴之好。唯独对这串自制的无患子珠串情有独钟。破例藏在外衣口袋里,时不时拿出来看它几眼,抚弄几下,如似朋友相见。

无患子的别名不少,又称“菩提子”,释迦牟尼佛当年就是使用无患子佛珠作为念珠的。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35岁时在菩提树下悟道,降服了自己的心魔、证悟了般若觉性、获得神通智慧无碍,真正的得道成佛。所以,称此树为菩提树,也就是道树、觉树的意思。

时时抚之,脑海里便常常闪现出那几句话有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很多年在某一位同学的口中得知,便记住了它。当时我还没电脑还不知上网,理解得似是而非,我暗自想想,它肯定是禅意的。

如今,网络是很方便的,源出的故事也便可以轻宜百度。话说自禅宗一祖达摩开始,传到弘忍大师,已经是第五代禅宗。这天弘忍大师命众弟子在墙上写偈语,希望能找到第六代传人。最热门的继任人是大师兄神秀,骄傲地在墙上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自以为必得衣钵真传。故事的结局是,一位厨房里并不识字的带发小伙夫却更高一筹,了解事情原委后请人代写了上述的偈语回复,也最终得到了大师的亲传,为了逃避师兄的追杀,他一路逃到了南方的广州光孝寺,他便是后来的六祖慧能,并将禅宗发扬光大。

故事于我,已经是很久远的了,权当听之悟之。成不了佛成不了高人,当个普通人也是极好的。心中有佛,人人皆佛。所谓修为高低,总还得以心为本。借无患子的存在,时时告诫自己,纠正自己的言行,我想那也便是自己的佛了。

2020-06-30 18 18 今日普陀 content_91971.html 1 3 无患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