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非遗+旅游 ” 文旅融合添精彩

——普陀非遗专家忻怡访谈

□记者 沐沐 陈逸麟

记者: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上午,舟山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暨文化遗产进景区系列展示活动在普陀田园综合体举行。展示活动上,舟山锣鼓《沸腾的渔港》、渔工号子《阿拉柯渔人》、翁洲走书《梅童鱼招亲》、木偶戏《还金镯》等节目精彩纷呈。那么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筹划者之一,您觉得这样的活动能给民众带来怎样的非遗体验?

忻怡:2016年9月,国务院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是我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国家确定“文化遗产日”,它显示了当代中国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识高度,把历史文明视为不可替代的珍贵的精神遗产。

保护不能只是少数专家学者和政府的事。民众是非遗文化创造者,如果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非遗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的。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以各种方式,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表现非遗的精彩绝活,展示非遗精湛的手工技艺,从而扩大了非遗的影响,提升了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和精神情怀。

记者:作为市首批非遗专家工作室领衔人之一,您的工作室在非遗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忻怡:2018年初,为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咨询、论证、评审和专业指导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舟山市文广局在全市开展了非遗专家工作室创建工作。二年来,我组织了数次“匠心天工”等旅游手工艺品展览、“传统烘焙文化征文研讨”等活动,还有非遗项目资料的研究和编纂,2019年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普陀卷的编辑出版。同时,在收徒带徒、积极开展非遗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者:最近您重点关注非遗哪方面的问题?

忻怡:近年来,全域旅游概念方兴未艾,它的核心就是凝聚发展新合力,要注入体育、文化、康养等元素,推动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出满足个性化多层次需求的高质量文旅产品。我觉得,这正是非遗文化大展身手的一个好机会。

记者:您所说的凝聚发展新合力,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文旅融合?

忻怡: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这要求既要做到文化引领旅游,促进旅游的提质升级,为旅游体验增添故事与温度,又要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讲好普陀故事,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更能丰富旅游内涵,更能融入旅游活动,更能推动旅游持续发展呢?最佳答案是非物质文化。这是因为非遗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它的旅游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具艺术魅力,因而特别会受到外地游客的欢迎。非遗文化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就使之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了可行性及必然性。海岛的非遗文化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展示艺术、民间手工技艺、民俗文化等经过近几年的挖掘整理和开发打造,已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资源及融合于文化旅游的条件已经具备,虽然近年来人们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在旅游开发中借助于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但总体来说缺乏整体开发和持续开发的意识,效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质性的体现。我认为,当下迫切需要我们全面深度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使旅游增加新的活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味,因此,非物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必然的趋势。

记者:就目前而言,您觉得普陀的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可以有哪些具体举措?

忻怡:就我们普陀而言,沈家门的渔港文化、传统商贸及传统饮食文化、展茅的民间手工技艺“五匠”文化及古民居文化、朱家尖的观音文化及海景文化、桃花的观音文化、龙俗文化及武侠文化,这些形形色色的特色文化都是海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我们不能笼统的将他们和旅游捏合在一起,要“因材施教”,找对门路。

比如在民间表演艺术这块,可将海岛翁洲走书、布袋木偶、舟山锣鼓等非遗传统表演艺术运用现代化手段制作音像制品,在旅游区进行播放、宣传和销售。同时,可以民间表演艺术为依托,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进行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如跳蚤舞、渔工号子、马灯舞、船灯舞等这些非遗项目既有浓郁地方特色又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定能为旅游景区增光添色。

那么既然是旅游景区,就少不了纪念品,目前,海洋旅游纪念品市场上还是以佛珠、佛像、贝壳画、渔民画及衍生产品以及沙雕画等为主,缺乏旅游纪念品之中的重头产品。因此,如要增加游客的购买吸引力,必须要开发既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又有一定纪念意义;既创意新颖、设计精美、宜于收藏,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旅游纪念品。如舟山非遗手工技艺中的船模、船板画、渔绳结及丰富多彩的渔民画衍生品等,不但技艺精湛高超,而且海洋特色鲜明,每一种手工艺品都凝聚着几代甚至几十代艺人的心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深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那么还有一部分游客,他们有更高的追求,他们每到一个地方,更希望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当地的历史、典故,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休闲等习俗。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波及范围广,对游客吸引力强,同时,民俗文化最贴近人们生活,最富有情趣,也最具有浓郁的地域性,但民俗文化要更好地与旅游相结合,关键是要深度挖掘民俗的文化内涵,并开发相关的旅游产品。目前,舟山利用民俗配合旅游活动的节日节庆有“舟山海鲜美食节”“国际沙雕节”“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佛茶文化节”“桃花会”“祭海”“五匠节”等,但还有大量的民俗活动及民俗表现形态,如渔民穿龙裤、渔布褴等服饰风俗、“坐火柜”“公鸡拜堂”等生活礼仪习俗,“三鲍鳓鱼”、黄鱼鲞、黄泥螺、海蜇等海产品加工习俗,还有海龙王、妈祖等信仰习俗等都可以进行挖掘、开发和利用。

历史上舟山普陀沈家门有长脚兴肉粽、咩咩羊肉粥等十大名小吃,这些小吃颇有名气,也很有特色,但如今大多都名不见经传或者已经消亡,现只有巴哈鳗干鱼丸面、张阿三馄饨还在苦苦支撑。因此振兴舟山老字号小吃,为现代旅游业服务,意义在于既恢复保存了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又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我觉得,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老字号小吃的开发、保护和扶持,同时,我们应认真研究和挖掘当地饮食文化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将品尝和观赏地方特色小吃纳入旅游线路之中,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从中感受到普陀当地的丰富多彩的老字号小吃,使海鲜饮食文化更加丰满,品种更加齐全。

对非遗的最好保护就是在活的载体的发展、传承和展示,我们必须维持或人为创造非遗的生态环境,而非遗博览园正是一种典型的非遗活态文化传承形式。非遗博览园集中了当地亟待保护传承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如民间文艺演出活动、民俗活动和传统礼仪与节庆展示、各种民间手工技能和产品展示,当地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展示等,通过静态展示、动态表演和游客互动体验等方式,使我区的非遗传统民间文化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展现,使游客有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流连忘返的感觉,让她们在有限的时间、在同一地点就可感受到旅游地的历史掌故、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工艺产品等大量信息,从中留下强烈的难忘的印象。因此,非遗博览园既是一个非遗展演场所,也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相信在舟山普陀一个大型的非遗博览园在某一天终会出现。

非遗文化凭借其独特性、不可再生性而显得珍贵,也因旅游推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旅游因非遗文化的融入大大丰富了内涵。以旅游开发为手段,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各种价值,通过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这一途径,一方面带来了良好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延伸,使旅游和文化相得益彰,使旅游产业和非遗文化得到持续发展。

2020-06-18 ——普陀非遗专家忻怡访谈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7242.html 1 3 “非遗+旅游 ” 文旅融合添精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