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版

(记者 徐靖)来到虾峙镇灵和村南岙沟头井牧场,入眼的是大片山林,郁郁葱葱,还未走进,就听见土猪的哼叫声。这个牧场的创建人陈明,此刻正在办公室里规划着牧场的扩建计划。

1993年,退伍后的陈明第一份工作是在虾峙镇政府上班。一年后,他辞掉工作,辗转来到宁波,做起长途汽车司机的工作。“开过饭店、蛋糕店、快餐店……总体算下来有亏有赚。”想起自己的经历,陈明淡然一笑。

后来又是怎样与“猪”结缘?“这个就要从虾峙岛的屠宰场说起。”陈明清晰地记得,当时国家开始禁止生猪私屠滥宰,而虾峙岛远比现在繁闹,对猪肉的需求也大,政策出来后,以生猪屠宰为生的个体户面临失业。

作为一个虾峙人、一名退伍军人,陈明内心始终都有着军人的核心特质——责任。“后来,我承包了虾峙屠宰场,统一买进,定点屠宰,再批发给个体户售卖。”陈明坦言,“那个时候,一天杀十几头猪,利润不错。”

这份工作,一干就是五年。这五年中,陈铭时常在想,生猪都是从外面进货,极不方便,而且品质无法保证,不如自己找个地方养猪。雷厉风行的军人品质让他迅速向政府递交了承包沟头井的材料。

“投资需要一百多万元,经济压力很大。”为了省钱,他从宁波采购毛竹、毛毡等建筑材料。卸货中,硕长且重的毛竹从货船上滑落,直接击中陈明,他面朝下,一头栽在了地上。“当时被诊断为颈椎爆裂性骨折。”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陈明一阵后怕,“还好医生医术高,后期恢复较好,但右手脚还是落下了残疾。”

如今,除了写字,其余需要右手的工作,他都换成了左手。“左手写字,练了很久也练不好,没办法。”陈明说。

尽管这样,他依旧没有放弃创业。随着身体逐渐康复,牧场也顺利引进母猪。“那时牧场已经非常红火,母猪生产力高,小猪有700多头,却被2010年一场大火给烧没了。”陈明心疼地告诉记者,除了用电不规范,主要原因还是当时建猪圈用的材料属易燃材质。

火灾第二天,他请来工人重建猪圈。“现在想起来,除了家人的支持,还有部队教会我的永不退缩精神。”陈明自豪地说。

陈明告诉记者,靠着几十万元的理赔款,牧场后来慢慢又有了起色。“2012年的一场台风又将猪圈吹毁了,还好母猪和小猪死伤不大。”

大起大落后,终于苦尽甘来。在他人的指导下,他逐渐将养殖的白猪换成本地土猪,走绿色生态养殖之路,牧场逐渐规范化、规模化,并在舟山本岛开设了7家沟头井生态放养土猪肉专卖连锁店。开业后,猪肉的品质和口感赢得了市民的好口碑。

如今,经过省农科院检测检验,陈明的牧场成为了我市唯一一家本地特色土猪从培育到养殖,从屠宰到终端销售一体化产业链的农业主体,还注册了品牌商标“沟头井”。

2020-04-24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4162.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