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场名为“普产好物 助‘侬’直播”的淘宝专场直播活动中,两名网红女主播为普陀海农产品站台“打CALL”,使出浑身解数吆喝“普陀好货”好味道,引得“剁手党”争相下单来自近10家企业的22款普陀特产。这场活动不仅推销了一批“普陀好货”,还为“菜篮子”趟出了一条突出重围的新路。
世上的路千万条,但驾轻就熟的人们往往会有路径依赖。受疫情影响,原本颇受欢迎的普陀海农产品出现“卖不动”的现象,就是因为老路受阻、新路未开的缘故。事实上,在产品库存积压的同时,众多消费者也陷入欲购无门的困境。区电子商务协会通过牵线搭桥,让“普陀好货”搭上直播“快车”,就有了产销见面的皆大欢喜。
克服路径依赖,敢于另辟蹊径,才能在战“疫”中赢得主动。前些天,舟山龙荫合作社蔬菜基地待采摘的蔬菜达3万公斤,品种有上海青、油麦菜、生菜、5号菜等。随着气温升高,菜地里的菜一天一个样。之前已有2万公斤菜起蕻、开花充当了有机肥,再不收割损失更大。最终,一批上海青搭上正斌超市的物流车发往台州,让台州人民吃上了舟山的地头菜。在人们印象中,舟山蔬菜多依赖外地输入,现在反过来向外输出,也算是情急之下的另辟蹊径。
本地蔬菜为何多得要烂在地头?舟山龙荫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称,以前他们的蔬菜销往金叶、三农批发市场以及市菜篮子直供店、超市、学校等,受疫情影响本地蔬菜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把问题归咎于疫情,或许是个最简单的办法,但也可能会掩盖真正的原因。无论疫情怎样,舟山市民应该都没少吃菜,学校开学前师生们也在家里坚持吃菜,蔬菜供大于求恐怕也是“老路受阻、新路未开”所致。
看来,“菜篮子”在千方百计保供给的同时,还要另辟蹊径拓销路。要将龙头企业、菜篮子基地、专业合作社、零星菜农一并归入“大盘菜”来谋划,加强统筹力度,提升服务效能。然后,“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协调运作,让线上线下的物流通畅起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直供效率。在此基础上,还要打开岛门促进异地“菜篮子”有序交流,调解季节余缺、优化品种配置。
疫情给市场带来了严重影响,但也倒逼出了不少线上线下的新业态、新路径。抓住危中之机升级流通渠道,海农产品就会“走”得更“聪明”。如此,卖者不愁,买者无忧,菜价也就不会大起大落。
□月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