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言
三载时光,在历史长河中如同微尘,但是对于浙江自贸试验区来说,这三年是勇立潮头、开疆辟土、风生水起的三年。
三年来,我区围绕“自由贸易先行区、海上花园会客厅”发展目标,坚持改革开放、立足国家战略、对标国际标准、聚焦特色发展,为自贸区建设提供了生动的普陀实践。
产业培育发展是源头活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产业布局面临重塑,供给侧结构持续优化,这些都为普陀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业态带来了历史机遇。为此,普陀立足自身、辐射周边、放眼全球,持续深化以金融、大健康、海事服务产业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产业格局。这些新业态既弥补了传统产业的短板,又有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高速赛道上,这样的产业布局眼光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客观性。因为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没有高能级的平台就无法在同质同构的竞争中突围而出,唯有做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和“深度融合”,才能谋求新的发展天地。
改革创新是内生动力。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自贸区是普陀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也是革故鼎新的一个契机。三年来,我区以创新为楫,激起改革之浪。全国首创航运企业跨省迁移“船舶不停运”;全国首创保税油“一船多地多供”;全国首创不同税号下保税燃料油混兑”……这一个个全国首创背后的意义远远超越了经济层面,那是普陀人为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投石问路的智慧与勇气,是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实践。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正是在与自贸区共生长的这三年里,普陀勇敢探索、寻路未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中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三年来,我区紧抓自由贸易先行区基本定位和关键环节,围绕全区战略性产业,深化“最多跑一次”,落实好新版“负面清单”,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在将“不能办”变为“这样办”的过程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动高水平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这些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实现最优的制度供给、创造最佳的营商环境、营造最优的发展条件。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若干措施》,再次赋权自贸区,这意味着普陀在“自贸时代”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可能。
风好正是扬帆时,我们要用好自贸区的“硬核”力量,以创新为引擎,以开放为动力,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发展的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