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野
近日,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2020年清明期间暂停有关祭扫活动的通告》,要求从即日起暂停开展集中祭扫等集体性活动,4月4日—6日,暂停公墓、骨灰堂等殡葬服务场所现场祭扫活动,对2019年以来去世入葬的新墓实行预约祭扫,倡导绿色文明安全祭扫。
清明祭祀,缅怀故去的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2008年,国家把清明节正式定为法定节假日,足见这个节日的份量。如今,节气轮回,又到一年清明时,人们希望亲往墓地清除杂草、奉上祭品,表达自己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怀念之情完全可以理解。
清明祭祀有文明祭扫的要求,今年更有疫情影响的特殊背景。当前虽然国内疫情持续向好,但国外疫情输入压力日渐增大,不扎堆、不聚集已成为我们的防疫共识。《通告》要求,暂停开展集中性祭扫活动和现场祭扫活动,正是为了防止人员集聚可能带来的疫情风险;对2019年以来去世入葬的新墓实行预约祭扫,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和必要的人性化关怀;倡导群众采取网上祭祀、居家追思等方式寄托哀思,彰显绿色、文明理念。
心祭重于形祭,清明祭祀讲求仪式,更要注重内涵。因为疫情原因,今年清明很多民众不能上山扫墓了。但祭祀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由墓地转到家里,或者不焚烧纸钱,不燃放爆竹,不过是形式的变化,没有改变其精神内涵。只要我们怀着真挚的情感,网上祭扫、家里追思、不烧纸钱,同样能表达心意、传达悼念。而且这种祭祀理念和方式转变,不应只是疫情下的权宜之机,而应成为今后适应时代形势、践行文明要求、倡导社会新风越来越普遍的做法。
疫情之下的文明祭扫需要合力推进。基层组织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通告》精神家喻户晓,争取民众理解支持。公安、民政等部门要加大对清明违规祭扫行为的制止、查处力度,确保《通告》精神得到有效落实。党员干部要做文明祭扫的模范,发挥表率、引领作用。广大民众作为参与主体,当转变传统祭扫观念,遵守政府规定,用实际行动做推进疫情防控和弘扬文明新风的积极支持者、参与者。